本篇文章2077字,读完约5分钟

乘渡船过河到周家渡,乘84路公共汽车,步行近一个小时。1996年,田第一次来到他在12村的新家时,路上花了近三个小时,但在最后一步走路时,他不得不不时地走在泥泞的小路上,穿过农田甚至坟墓。

现在,田要从已经住了20多年的老房子里搬出来,搬进电梯间。东明路街道区域有3条地铁线路、5个车站和27条公交线路。离这里有将近三个小时的路程,但是现在坐公共汽车只需要一个小时。

“浦东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将来的发展会很快。”24年前,田坚信这一点;如今,东明越来越宜居的居住环境让他的期望成真。

交通规划从无到有,非常出色

“在搬到东明之前,我家的生活环境非常艰苦。一家三口住在一个6平方米的阁楼里。屋顶是倾斜的,房间的最高点是1.7米。我们夫妻的大床放在下面;最低点不到1米,女儿的小床就放在那里。”田对说道。

该房屋位于上海著名棚户区大浦桥新兴巷,居住条件十分艰苦。田回忆说:“这里没有厨房、卫生间、浴室、烧菜烧水的煤炉、痰盂和上厕所的厕所,只有一盆洗澡水,在房间里凑合着用,楼上楼下讲得清清楚楚。”

1996年,新兴巷传来搬迁的消息,搬迁户将被安置在浦东赵玲地区。田石军几乎毫不犹豫地签了合同:“那时,我女儿上四年级,需要她自己生活的空房间。搬家后,她可以被分配到一个两居室和一居室的房子,她可以有自己的房间。”

“宜居东明” 我是见证者和受益人

就这样,在1997年拆迁完成后,田一家搬到了第十二村,夫妇俩和女儿有了自己的私人房间。独立的浴室和厨房也让他们告别了烧煤球和倒厕所的日子。然而,生活条件有所改善,生活环境仍然很困难——田每天通勤上班,单程需要三个小时。

“宜居东明” 我是见证者和受益人

“大多数搬迁居民仍在浦西工作,交通问题是每个人的问题。我买了一辆轻便摩托车。每天早上,我把女儿送到南码头,让她坐渡船去上学,然后我自己开车去周嘉过河去上班。从离开家到进入单位大约需要三个小时。”

1999年12月8日,东明路街道正式成立,并提出“东明宜居”的口号。关键任务之一是协调和解决交通问题。2000年,84路延伸至地区,田的轻便摩托车可以退役。

在后期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东明街的交通设施也得到了提升。除了上级规划的公共交通以外,街道也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创造了中国第一辆社区巴士。“这条线路于2006年8月开通,连接赵玲地区和三林城地区,途经街道办事处、学校和许多大型住宅区。世博会期间,它还延伸到杨司路和灵岩南路,连接地铁6号线和8号线。这是一条非常方便的公交线路。”田对说道。

“宜居东明” 我是见证者和受益人

当时,田已经成为东明路街道的一名党务工作者。每天乘84路公交车上下班。如果你有事要去浦西,乘地铁也很方便。“对我来说,‘宜居东明’这句话深深地反映在交通上。从无到有、从优秀到优秀的交通规划为我们节省了很多时间,让more/きだ124240/leisure享受生活。”

“宜居东明” 我是见证者和受益人

志愿者服务团队的规模在4年内扩大了20倍

东明路街道作为一个纯居住社区,始终重视民生保障。2003年,这条街为孤独的老人推出了一项护理服务。在田看来,这是东明志愿服务的起点。“过去没有志愿者,但这个项目的实践与我们目前的志愿者服务非常相似。我们招募有爱心、耗时且有能力的住院医师,与孤独的老人配对,并每天看望他们。”

“宜居东明” 我是见证者和受益人

自此,东明社区的志愿服务日趋成熟。2007年,东明社区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当时有300名注册志愿者,田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上海正在尽一切努力为世博会做准备,志愿者每天都要在十字路口、地铁和社区门口执行值勤服务。因此,我们建立了这样一个民间非政府组织来协调志愿服务。”田介绍。

如果没有领导者呢?他从街道党员名单中寻找合适的候选人,鼓励他们成为骨干志愿者,然后骨干动员周围的人组成志愿者团队。“一个党员以党员为中心,团结一群人,形成一个志愿者队伍。”田回忆说,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时,协会已经管理了30多个志愿者团队,而东明已经有6000名注册志愿者,团队规模在4年内扩大了20倍。

“宜居东明” 我是见证者和受益人

“2012年,我们成立了志愿者服务中心,通过该中心为志愿者服务,让每个人都能更好地开展志愿者工作。”田说,志愿者服务中心就像是东明志愿者组织的“大管家”,开展志愿者服务项目所需的物资可以通过中心解决,志愿者不用担心自己的后勤保障。

“宜居东明” 我是见证者和受益人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志愿服务时间统计的变化。过去,每个人都手工记录和计算服务时间,但记录是零碎的,统计非常复杂。后来,志愿者服务中心推出了志愿者服务卡,相当于一个志愿者的身份证。当Laka参与这项服务时,系统可以自动记录和计数。”田对说道。

“宜居东明” 我是见证者和受益人

作为东明社区志愿者协会的现任秘书长,田说,他身边的志愿者从未停止过自己的活动。“在疫情期间,我们考虑了老同志的身体状况,不让他们参加第一线的志愿服务,但每天都有人过来说要用余热。”最后,田为这些老志愿者安排了任务——帮助药店转包居民预约购买的口罩。“他们是老式的,有志愿服务的热情。我们不能给他们泼冷水。”

“宜居东明” 我是见证者和受益人

今年下半年,田将从志愿者协会的岗位上退下来,告别住了20多年的老房子,搬进电梯间。“我亲眼目睹了‘宜居东明’这一口号的诞生和实践。我希望东明人的生活将来会更好。”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宜居东明” 我是见证者和受益人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20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