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352字,读完约13分钟

中阳集团在江苏建设的房地产项目有金砖大厦和中阳高尔夫公寓。

谁对商业环境优化的有效性有最终决定权?它不是政府部门,而是环境的直接接受者:企业。

黄埔区采取多项措施,不断优化经营环境,为企业提供适合成长的“土壤”。“如果你种了一棵梧桐树,你就有了自己的凤凰。”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和满足感是什么?听听他们怎么说——

“我们想不到的,政府可以帮我们想出来”[S2/]

该企业表示:在某些地方,投资是在等待企业“把它送到门口”;黄埔的招商是“主动出击”和热情服务,几乎不需要我们做什么。相关政府部门的所有员工都是“跑腿的”。

上海黄浦江畔的外滩soho C楼22层是中阳集团在上海的总部地址。作为一家在江苏已有数十年历史的民营企业,中阳集团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将总部设在了上海,并落户黄埔。”在某些地方,投资是在等待公司“把它送到门口”;黄埔的招商是‘主动出击’,热情服务,几乎不需要我们做任何事情,所有政府相关部门都是‘跑腿’,这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中阳集团总裁钱晓明告诉记者。

企业感叹“到了黄浦有家的感觉”

江苏中阳集团有限公司是集现代渔业、房地产、金融投资、酒店旅游和生物工程为一体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民营股份制集团企业。现代渔业是中国的第一产业,从事水产养殖已近30年。现已建成长江珍稀鱼类养殖基地——中阳河豚庄园,拥有现代化的渔业设施和设备。中阳还拥有长江珍稀鱼类企业院士工作站、国家河豚鱼养殖场、农业部水产养殖示范场,并以总部基地为核心,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养殖基地。目前,中阳广东基地、湖北基地和山东基地已经建成。

企业感叹“到了黄浦有家的感觉”

近年来,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东风下,中阳集团主动与上海整合业务。“事实上,在过去的10年里,我们的业务已经开始在上海展开:我们在虹桥天地有我们的渔业销售公司;该集团有三个生物工程团队,其中一个位于上海;集团的一个房地产业务团队和两个基金团队也在上海。”钱晓明告诉记者。作为一家来自江苏的民营企业,如何更好地融入长三角,更好地融入长三角?公司决定整合现有资源,在上海设立新总部。

企业感叹“到了黄浦有家的感觉”

消息传出后,上海包括黄埔在内的五个区联系了中阳集团。“去年5月,黄浦区是第一个主动出去联系我们的。它一直在反复与我们确认各种细节,并几乎每周都与我们沟通和推广。它也是黄埔区。这种吸引投资、开放进取的意识让我们深受感动。对于黄浦区来说,虽然只有一个大洋,但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企业在该区登陆的强烈愿望。”钱晓明告诉记者,这种对接和沟通不是流于形式,关键在于能够清晰、务实地解释政策和服务,不要有“陈词滥调”或“暗语”。“事后证明,小区里有承诺,包括公司选址、优惠政策、资金支持、人才公寓落地等前期承诺的事项。大部分事务由区商务委、金融办、社保局、市场监督局、科委等相关部门的人员逐一办理。该集团的许多高管表示,他们在这里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企业感叹“到了黄浦有家的感觉”

去年11月28日下午,黄浦区委副书记、区长赵克俭到中阳集团调研,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他说:“欢迎更多的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区政府有关部门将尽最大努力为企业做大做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是对刚刚落户黄浦的中阳集团的鼓励。

企业感叹“到了黄浦有家的感觉”

在与区商委的早期接触中,中阳集团提出了走出南通与上海接轨的四点思路:一是在上海设立销售总部,将珍稀鱼类深度培育到上海市场,辐射全国市场;二是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总部,利用上海丰富的人才优势,争取生物研发领域的全面突破;三是充分发挥中阳集团开发高端房地产项目的优势,积极参与黄埔区旧区改造和旧城改造项目建设;第四,利用金融优势,在黄浦区设立相关产业发展基金,通过资本运营上市更多中阳产品。这些想法得到了黄浦区的积极响应。目前,中阳企业发展(上海)有限公司、中阳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中阳水产(上海)有限公司三家公司已经注册,其他公司也在注册过程中。

企业感叹“到了黄浦有家的感觉”

中阳集团现代渔业的主要产品是河豚鱼,中阳集团拥有近30年的河豚鱼养殖经验。上海总部落户黄埔后,将重点开发利用河豚毒素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阻断作用的生物学特性,开发解毒、镇痛、麻醉、安眠、降血压、癌症靶向治疗等医疗卫生领域的新产品。凭借上海的人才优势,项目进展顺利。目前,该项目已进入技术完善和中试阶段,然后进入工艺设计和试生产阶段。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企业感叹“到了黄浦有家的感觉”

“我们建立‘双重总部’战略。江苏总部有几十年的基础,拥有最多的渔业基地;上海总部拥有信息、人才、金融等资源优势,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公司将更好地立足于长三角,更好地辐射全国和世界。”钱晓明说道。

企业感叹“到了黄浦有家的感觉”

“校园越来越拥挤,因为企业越来越大”[S2/]

企业说:随着企业的“越来越高大”,在园区有限的办公空间内能够容纳的企业数量不可能一直增加。一度下跌的是企业数量;一直在上升的是企业的发展势头、园区和政府提供的相关服务。

1.6万平方米、4.6万平方米、6万平方米——这是八号桥创意园近年来的面积变化;大约50家、近160家和130多家——这是近年来落户八桥创意园的企业数量的变化。随着园区面积的增加,园区内的企业数量经历了一个“变大”再“变小”的过程。这是为什么?八桥创意园执行董事倪伟源表示,这一变化反映了园区发展阶段、企业发展质量和区域商业环境的变化:“随着企业的不断成长和壮大,园区有限的办公空间内能够容纳的企业数量不可能一直增加。一度下跌的是企业数量;一直在上升的是企业的发展势头、园区和政府提供的相关服务。”

企业感叹“到了黄浦有家的感觉”

八号桥创意园一期位于建国中路,占地16000平方米;二期、三期和四期位于莒门路,二期和三期占地面积为3万平方米,四期占地面积为1.4万平方米。这个公园的第一阶段最初是一个旧的工厂。经过2003年的设计和改造,融入了时尚和创意元素,成为上海著名的创意园区之一。许多设计公司和创意团队入驻。

企业感叹“到了黄浦有家的感觉”

倪维元告诉记者,当园区一期工程开工时,约有50家企业入驻,这是“一家店难找”。从那以后,园区里的企业越来越多,只有第二、第三和第四个时期。到2015年,园区内已有近160家企业。然而,在过去的三年里,园区内的企业数量呈缓慢下降趋势,有20家企业被“挤出”园区。“公园变得越来越拥挤,因为空的物理空间和办公空间不可能无限增长,但企业正在变得越来越大。”

企业感叹“到了黄浦有家的感觉”

去年年底,戴森中国总部的落成仪式在位于中国国际航运中心A座12楼的戴森中国总部办公室举行。2013年,当戴森中国总部落户黄埔时,它在8号桥创意园只有400多平方米的空办公室。到去年年底,戴森已经“成长”到2500平方米,本地化团队已经扩大了三倍。“戴森中国总部正准备在2019年将空办公室的面积扩大到6000平方米。我们很难腾出这么大而集中的办公室空的房间,所以戴森搬出去了。”倪伟源说,类似的例子不止一个,比如电子商务魅力汇,它在8号桥落户后,将办公面积从200平方米扩大到1000平方米,并于2012年搬出了公园。

企业感叹“到了黄浦有家的感觉”

对于这样的“搬离”,园区的管理人员并不失望,而是非常高兴,因为这证明了在园区和政府的周到服务下,企业正在“快乐成长”。“你不能只看那些已经消失的企业。事实上,留在园区的企业也越来越大。”倪维元说。例如,中国领先的工业设计公司lkk Rococo在2010年进入园区时只有200多平方米的办公空间,但现在已经增加了四五倍,人数从几十人增加到200多人。

企业感叹“到了黄浦有家的感觉”

“成长”不仅是企业的领域,也是企业的能量层次。近年来,八桥创意园的企业细分领域也发生了变化。以设计企业为例,初期建筑设计企业主要落户园区。此后,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建筑设计企业开始减少,产品设计和工业设计企业开始增加。当园区发展到第四阶段,与互联网相关的设计企业和科技设计企业越来越多。与园区初期相比,虽然双方都是设计企业,但企业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管理模式的“粗放度”越来越小。

企业感叹“到了黄浦有家的感觉”

企业“成长”的关键是要有一个“适合成长”的商业环境。倪维元告诉记者,许多中小企业落户八桥创意园,初期面临各种困难,政府相关部门可以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在人才、资金、政策等方面。区有关部门对文化创意产业有项目支持、补贴或奖励。该区每年都印刷一本关于优惠政策的小册子。一目了然的是什么样的企业喜欢。我们可以用这本小册子和企业交流,这样可以省去很多烦恼。该区也非常关心文创园的发展,并成立了文创园,用专门的团队与园区联系,倾听需求,解决问题。我们园区能给入驻企业的只是市场支持和优惠待遇,比较简单和薄弱,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可以得到更好的培训。”

企业感叹“到了黄浦有家的感觉”

倪维元认为,商业环境的优化除了政策“硬实力”的提升外,还包括信息“软环境”的优化。“有一些很好的办公资源,offices/きだよききよききよきききがよきききがききが〤1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内共享信息有助于专业人员和专业团队做专业的事情,更好地利用各种资源,提高业务效率。”

企业感叹“到了黄浦有家的感觉”

[/s2/]“市场是一条河,商业环境是一座水库”[S2]

企业说:市场就像一股水,水面永远是平的。在政府想要更多水的地方,有必要提前建一个水库。这个“蓄水池”是商业环境和市场氛围的创造。吸引投资和企业的先决条件是为商业环境建立一个“蓄水池”。没有这样的“水库”,连吸引市场的“水”也会流走,更不用说“筑墙挡水”了。

企业感叹“到了黄浦有家的感觉”

今年春节前的一个晚上,在黄浦区五里桥街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三楼的剧场里,一排排的社区观众坐下来,兴致勃勃地听着一场充满年味的讲座——《祖先食谱》挂历主编、《自然历史》杂志运营中心主任郭一橙在这里以“祖先食谱”为题,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餐一室的美味。

企业感叹“到了黄浦有家的感觉”

本次系列讲座名为“兴泉基金中国国家地理讲堂”,是由兴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泉基金”)与中国国家地理联合举办的活动。它已经举办了十多年,每年在上海都有三四场专题讲座。从去年开始,活动场地逐渐从浦东图书馆转移到五里桥街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最初的活动地点在时间协调上有所转变。我们找了黄浦区的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终于找到了目前的活动场地,可以免费为我们提供这样的公益活动。”兴泉基金综合管理部副主任朱告诉记者。

企业感叹“到了黄浦有家的感觉”

这只是兴泉基金感受黄埔区政府“给力”服务的一个缩影。兴泉基金在黄埔注册成立16年来,在区内享受全方位的关怀服务,真正感受到了优化经营环境带来的便利。

兴泉基金成立于2003年,名称为“兴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8年完成公司名称和注册资本变更的相关手续后,更名为“兴业环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16年底,因发展需要,公司名称需变更为“兴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公司更名过程中,区财办负责人亲自出面协调帮助,给予了大力支持。”朱对说道。

企业感叹“到了黄浦有家的感觉”

朱告诉记者,黄浦区在人才支持方面给了公司很大的帮助。例如,对于公司的高级管理人才和核心骨干,合格人员可以享受落户优惠政策。近年来,公司员工陆续在黄埔区落户,至今已有10多人成功落户。公司员工在子女入学时遇到困难,也可以向地区财务办公室反馈。“只要符合市、区引进人才的相关条件,区财办将积极协助协调解决相关问题。”

企业感叹“到了黄浦有家的感觉”

除了公司注册变更、人才服务等“合意”的方面外,黄埔区还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方面给了兴泉基金许多惊喜。2016年11月,公司办公室将搬迁,黄浦区金融办得知此事后,为公司赢得了相关优惠条件。近年来,黄浦区在办公楼内组织了白领人士的活动,如外滩健康跑、建筑运动会等。这些活动对兴泉基金公司的员工来说也是非常开胃的,很多员工都参加了这些活动。“开发区为我们提供了全方位的保护,解决了公司业务之外的一些担忧。在区金融办、区市场监督局等部门,无论是普通员工还是部门领导,都与我们有着长期频繁的沟通,能够解决问题。”朱告诉记者。

企业感叹“到了黄浦有家的感觉”

没有烦恼,企业致力于发展。自2004年5月11日我国第一只可转换债券投资基金成立以来,兴泉可转换债券混合证券投资基金发展迅速。目前,公司管理23只基金,包括兴泉趋势投资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lof)、兴泉货币市场证券投资基金、兴泉环球视野股票证券投资基金和兴泉社会责任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的基金规模达到2700亿元。在被誉为“中国基金业奥斯卡奖”的《中国证券报》评选的“金牛基金管理公司”中,兴泉基金在过去11年中9次荣获“金牛基金管理公司”称号,位居行业第一。2013年初,兴泉基金还注册成立了上海兴泉钟瑞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位于黄浦区的全资资产管理子公司。

企业感叹“到了黄浦有家的感觉”

什么是“商业环境优化”?兴泉基金全资子公司兴泉钟瑞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表示,“优化”并不完全等同于“突破”,也不能直接等同于“打开后门”、“做点特别的事”。“证券和金融业最重要的是大环境的标准化、稳定性和连续性。作为一家基金公司,我们很高兴在黄浦区和上海看到这样大的环境。“游戏规则”是透明、规范和公平的,公司可以制定长期规划,提高市场效率。”

企业感叹“到了黄浦有家的感觉”

郭给记者做了一个很生动的比喻:市场就像一条流水,水面永远是平的。在政府想要更多水的地方,有必要提前建一个水库。“这个‘蓄水池’是商业环境和市场氛围的创造。吸引投资和企业的先决条件是为商业环境建立一个“蓄水池”。没有这样的“水库”,连吸引市场的“水”也会流走,更不用说“筑墙挡水”了。黄浦区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示范,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让守法合规的企业看得更远,走得更远,做大做强。”

企业感叹“到了黄浦有家的感觉”

这个版本的图片:都是数据图片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企业感叹“到了黄浦有家的感觉”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12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