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47字,读完约4分钟

5月6日,黄埔区老城厢龙门村的居民朱阿义(音译)在厨房水池旁挂了一个可折叠的衣架,并在衣架上放了一个塑料袋,用来放湿垃圾。在这里住了半辈子的朱阿姨感叹这个只有1平方米的狭小厨房终于有了一个放湿垃圾的特别地方。

黄浦老城厢1平方米厨房有了“空中”垃圾桶

记者从黄浦区老西门街了解到,6日,垃圾分类工作进入了已有近百年历史的龙门村。作为居民,朱阿姨还参与了垃圾分类的“新时尚”。

住在历史建筑中空的房间很窄

龙门村始建于1935年,原是清末上海四大书院之一龙门书院的所在地,也是老城区著名的上海中学的发源地。“上海优秀历史建筑”和“黄埔区不可移动文物”是他们的身份标志。

然而,龙门村的居住条件并不理想:建筑很旧,胡同不宽,大型车辆不能驶入。许多人过着共用煤和卫生设施的生活,甚至在分开的厨房里也放不下一个垃圾桶。社区里有很多出入口,还有6个垃圾箱没有分类。居民的生活垃圾被扔进附近的垃圾箱。

黄浦老城厢1平方米厨房有了“空中”垃圾桶

在这样一个老社区推广垃圾分类,改变居民原有的生活习惯,减少现有的垃圾投放点,实施垃圾箱的硬件设施,显然是困难的。然而,龙门村做到了。

散落的垃圾桶被移走

5月6日一大早,记者来到龙门村,发现巷子里有了新的变化:散落的垃圾桶被搬走了。在主小巷的一端,有一个由干垃圾桶和湿垃圾桶组成的两类递送点,志愿者和管理员值班。在另一端,建造了一个由不锈钢制成的四分类垃圾桶室,上面标有固定的每日交付时间。

黄浦老城厢1平方米厨房有了“空中”垃圾桶

在交付点的开放时间,记者看到一些居民来交付两袋干湿垃圾。志愿者检查居民“湿垃圾”的纯度,并指示居民在打破袋子后倾倒湿垃圾。

前来倒垃圾的居民吴老伯感叹道:“我大半辈子都住在龙门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扔垃圾的规矩。不过,交货地点的环境要干净得多。”

老西门街道绿化市容研究所副所长曹华军说:“老社区里的每一寸空房都非常珍贵。即使是新的垃圾桶屋,我们也没有选择传统的砌砖方式,而是选择了薄不锈钢材料。控制垃圾箱的容积是很方便的。”

目前,社区干湿垃圾的投放时间定为每天早上7:30-8:30,晚上6:30-7:30。这是根据大多数居民在咨询居民后的访问时间确定的。每周四上午9: 00至10: 00,将增加放置可回收材料、有害废弃物和大型垃圾的时间段。在不放行期间,所有可移动的垃圾箱将被收回,垃圾箱室将被关闭。

黄浦老城厢1平方米厨房有了“空中”垃圾桶

丁敏杰解释说:“过去,垃圾桶一天24小时都是开着的,而且在清理之前就已经堆好了。”它们闻起来很难闻,影响了环境。现在我们实行定时送餐,鼓励居民按时将垃圾带出,并及时送餐。”

设计可折叠衣架,巧妙解决难题

龙门村人口密集,常住人口约410人,其中三分之一为60岁以上的老年居民。在这个社区生活了十多年,甚至几十年,他们都有自己扔垃圾的习惯。朱阿姨家的厨房在小区的东边,只有1平方米。曾经,垃圾桶被放在室外;居民陈根森和他邻居家的厨房房间都是空的小房间,与公共厨房隔开,当一个三口之家进来时,房间里很拥挤。当居委会鼓励居民把家里的干湿垃圾分开时,老陈和他的邻居都很担心:“一桶放不下,更别说两桶了?”居委会干部向其他社区学习后,想出了一个使用“可折叠衣架”的办法,然后由公益组织共同分发给居民。

黄浦老城厢1平方米厨房有了“空中”垃圾桶

该衣架样式简单,可通过挂钩与吊篮结合安装。它可以挂在柜门上和水池旁边,也可以放在包里使用。这种不占空间的装置被大多数居民用来装湿垃圾,但也可以用来装干垃圾。

居民家中的垃圾已经处理完毕,但在收集、运输和处置过程中,由于巷子的宽度不够,标准规格的垃圾清运车无法进入。我该怎么办?负责清洁和运输的新源环卫公司的王晟说,他们会派电动三轮车来收集干垃圾,用电瓶车来收集湿垃圾,然后把它们运到社区门口,倒入清洁运输车上运走。“如果大车进不去,就换辆车。这也是一种智慧,让古城生活成为蜗牛壳里的道场。”

黄浦老城厢1平方米厨房有了“空中”垃圾桶

龙门村的生活垃圾分类流程正在从源头交付到最终收集和运输。下一步,居委会将与网格工作站、卫生和清洁公司联手,组成一个巡逻支持志愿者团队进行检查,并在后期在社区的一些点安装探头。一旦发现非法倾倒垃圾的行为,就会“追根溯源”地找到垃圾的主人,并上门进行沟通和劝说。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黄浦老城厢1平方米厨房有了“空中”垃圾桶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12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