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08字,读完约8分钟

自2019年4月启动第二批“创新医疗服务品牌”评选以来,在对所有医疗机构和区卫生委员会进行逐层筛选的基础上,三级、二级和一级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和社会医疗机构共提交了42个项目。

经过现场汇报、专家打分和综合评价,最终生产出30个品牌。

上海卫生系统第二批“创新医疗服务品牌”

创新服务流程提升医疗体验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从优化流程便利性、麻醉舒适性、营养支持性和精神愉悦性四个方面入手,缓解长期住院、长期卧床和每次平均费用高的三大痛苦点。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疗中心从减少手术疼痛和环节、镇痛泵疼痛管理、非药物干预方法等方面,通过多部门合作,建立了“无哭闹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将多个科室整合成消化内科。通过设置独立收费窗口、方便内镜专家门诊、独立咨询室等措施,将改善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内镜诊疗的“一站式”流程,从而避免患者出行的困难。

●上海东方医院通过引导社区建立“中心-社区”一点多线“部门”卒中筛查网络、建立院前卒中急救电子病历和预警系统、建立院内行动和院外转运同步启动机制、优化多学科合作流程等措施,将卒中急救的启动从医院扩展到院外急救系统。

上海第二批创新医疗服务品牌医疗机构发布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通过全程培训、出院护理评估指导、电话随访、患者家访等一系列措施,提供持续、全程、全方位、全周期的创新护理服务模式,设立特色“医疗一体化”腹透门诊和24小时“腹透热线”。

●杨浦区石东医院依托“新华-石东儿科医学会”,以网络随访、规范治疗、绿色转诊为创新点,构建儿童慢性咳嗽“1+1+1”防治体系,使儿童远离“慢性咳嗽”。

●上海医疗急救中心完善了急救服务,创新实施了“分类救援”措施,开通了急救热线和康复热线,合理配置了资源,有效突破了“等车、等车”的困境。

●虹口区卫生委员会启动《365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法》,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纳入街道民生保障服务体系,准确区分五类人群,形成“社区联动、服务引导、准确签约、有效激励”的创新模式,全面推进“1+1+1”签约工作。

创新诊疗技术提高医疗质量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率先在中国开展早产儿母乳喂养。通过健康教育、口腔运动干预、初乳口服免疫治疗、建立母乳库和母乳闭环管理等一系列创新措施,实现了近100%的小早产儿母乳喂养,成功提高了小早产儿的存活率,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一系列措施已成为住院期间早产儿母乳喂养的国家模式。

上海第二批创新医疗服务品牌医疗机构发布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由消化内科牵头,结合相关学科,创建高质量的消化系统疾病创新医疗服务体系。率先提出“内镜体检”新概念,自主研发了一批以磁控胶囊胃镜为代表的新型内镜设备,引领消化内镜“中国智能化建设”新时代,全面带动我国消化系统疾病领域的整体发展。

上海第二批创新医疗服务品牌医疗机构发布

●国际和平妇幼保健医院在提高生殖基因检测内涵和水平的基础上,利用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PGT)进行基因检测,从源头上阻断家庭疾病的遗传途径,让更多健康的婴儿出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全闭环输液管理系统,通过输液终端监控、实时信号传输和及时护士反馈三个环节,实现对每张病床输液状态的实时监控和随时响应,有效降低护士巡视和患者打铃频率,改善整体住院医疗环境。

上海第二批创新医疗服务品牌医疗机构发布

●奉贤区精神卫生中心根据患者“自我实现”的需求,利用自有土地建设“阳光农场”,通过参加农场集体活动,组织精神疾病患者融入自然,放松身心,感受心灵的温暖和收获的喜悦,帮助患者缓解症状,融入社会。

创新教育模式推进健康科普

●上海儿童医院将儿童健康之家、家长委员会、儿童健康科普和医疗救助整合为儿童健康俱乐部,以“健康服务先行”为建设方针,通过健康讲座、病友会等形式,引导儿童家长解决看病前常见问题,提高看病效率,加强医患沟通。

上海第二批创新医疗服务品牌医疗机构发布

●复旦大学附属耳鼻喉科医院充分融合传统科普和新媒体技术,建立了五感科普探索空室。全息图像技术、虚拟感应和虚拟现实技术首次应用于医学科普教育的互动和展示,增强了参与者的互动体验和感受,提高了科普效果。

●静安区妇幼保健院专业妇幼保健团队志愿者服务为主体。通过公开号码、微信群、周末班等方式,开展线上线下综合卫生服务。儿童保健电影《莫保的家》、《好怀孕档案》和《莫保档案》都很有特色,受到高度赞扬。

●上海泰坤堂中医医院为上海的中医护理和咨询活动制作了一盏“小橘灯”。数百名上海的中医专家通过媒体-医院-社区整合、在线和离线整合以及免费咨询讲座,在橘色的水井中传递灯笼。他们为海洋做了好事,为上海市民和国内外的患者打开了体验上海传统中医的窗口。

上海第二批创新医疗服务品牌医疗机构发布

创新服务内容完善细节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率先将标准化病人心理咨询模式应用于综合医院,创建了责任护士、住院医师、专职心理护士和心理医生三级联动住院心理咨询模式,建立了心理评估、咨询和咨询一体化服务链。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通过医院药师下沉、建立药学服务档案等措施,建立了以药师为主导的老年慢性病药学服务体系,进一步向社区、学校和家庭延伸,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全程、零距离的药学服务。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定期走访医生、护士和医务社会工作者,为老年腹膜透析患者提供专项体检和评估、护理指导、心理咨询等服务,提高其生活质量。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制定了温馨、舒适、安全的“5H”护理服务目标,通过医院、酒店、家庭为血液透析患者(ysis)提供积极、人性化、优质的服务。

●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积极打造“快而暖”的一流中风1-2-0急救服务,通过“中风120”易记院前快速识别策略、联网预警、随车检查教育、院内无缝对接、多个科室并行运作等措施,“加快”治疗进程。

●嘉定区安亭医院围绕“延伸信息、延伸关系、延伸服务”的理念,拓宽了医院、社区和家庭之间的护理服务差距,构建了以护士为主导、多学科合作的延伸护理服务模式。

●华东疗养院创新开展“3+3”引导服务,即“陪护系统+预约系统+移峰系统”与“全程智能引导系统+移动智能引导系统+微信实时定位引导系统”相结合,构建多维、全方位的精细引导服务。

●上海瑞金康复医院探索适合康复医院患者安全的管理模式,构建“活动安全标志+防坠标准+人文关怀流程”的防坠管理体系,为康复患者搭建全方位的安全屏障。带有病人安全标志的医疗服设计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创新信息融合与便捷医疗服务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在医学会内部实施了“1+1+1”专属网络预约渠道服务。通过保留号码来源和共享信息,创建了咨询和转诊的“直通车”,引导居民在基层进行初步咨询,并推动形成分级诊疗秩序。

●上海市眼病防控中心将文件查询、风险评估、专家咨询、医疗预约、科普信息、互动社区等服务功能整合到“亮眼应用”中,直接解决服务对象的预防、治疗、咨询等一系列问题。

●松江区中心医院开发了“移动互联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类诊疗管理信息平台”,建立了本地区“医院-社区-家庭”三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模式。

●长宁区天山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牵头探索“网络加护理”模式,构建“天山美小湖”社区居家护理网络服务平台,形成“网上接单、网下服务、平台管理”的闭环护理服务供应链。

●徐汇区卫生局依托中山市和区内第六医院的卫生资源优势,搭建了覆盖全区的专网全规模云平台,实现了家庭医生和专家的在线联合诊疗、健康档案和诊疗信息的无缝连接、医疗协调一体化和全面健康管理。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上海第二批创新医疗服务品牌医疗机构发布

地址:http://www.shcafe.org/jiankang/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