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360字,读完约6分钟

中国现代气象学的创始人朱克真说,气象学是一个国家的主权,它在战场上和普通人的生活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金山,有这样一个“气象之家”。三代同堂,风雨无阻,坚持上海气象预报。他们见证了上海气象从无到有、从落后到赶超的整个历史,见证了70年来气象科技的蓬勃发展。

父亲姚云翔

保卫新中国的气象事业

自1872年法国传教士高在上海徐家汇建立天文台,并在观测日志中记录了第一个记录以来,上海的气象观测在过去的150年里从未中断过,无论是战乱还是和平发展。

姚云翔是第一批从徐家汇天文台走出来的中国气象学家。1912年4月,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学习了六年。1930年,在松江天主教神父许传胜的推荐下,年仅16岁的姚云翔独自前往徐家汇天文台,与意大利著名气象学家龙向奇神父一起研究气象观测和天气预报。

金山这个“气象之家” 呵护城市阴晴冷暖

当时,徐家汇天文台的气象书籍大多是用法语写的,姚云翔克服困难自学了法语。很难想象现在非常普遍的天气预报只能在那个时候由外国人发布。

姚德俊说:“我父亲在那里读书的时候,是个外国人。他说我必须培养中国人的雄心并学习。我们中国人也能掌握气象知识。”

1949年4月底,中国共产党的一名地下党员找到了姚云翔,要求他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一切困难,保护好外滩信号站,让它毫发无损地回到人民手中。

上海解放前夕,姚云翔成为外滩信号楼唯一的员工。他在岗位上工作了一个多月,冒着被敌机轰炸和间谍摧毁的危险,照看仪器和设备,抢救和保存各种气象数据,直到1949年5月31日,信号塔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

上海解放后,姚云祥教导接管气象台的解放军战士,手把手地教气象图和气象知识,并热情地教战士们学习外语。同年7月25日,他率队充分利用保存的气象资料,对强台风做了准确的预报,没有给海上船只造成损失,受到市长陈毅的高度赞扬。

金山这个“气象之家” 呵护城市阴晴冷暖

1950年3月,姚云翔被华东军区空军区任命为上海气象台预报小组组长,并获三等功。1953年,他奉命率队到龙华机场建立民航气象台,负责航行京沪、渝、穗等地的空天气预报任务。由于他的突出成就,他被授予三等功。

女儿姚德俊

30年来,只有“认真”一词

受姚云翔的影响,他的女儿姚德俊也走上了气象观测的道路。姚德军说,她仍然经常做梦,梦见自己错过了数据,找不到气象记录纸,然后就醒了。

作为家中的第二代气象学家,姚德俊于1979年进入金山气象局,2009年退休。她从事地面观测已经30年了。中国气象局多次授予她“优秀质量测量员”的称号,表彰她在测量和报告工作中“连续250个班没有失误”。

如此严格和严肃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姚云翔,他的父亲,退休前在金山气象局工作。那时,他的孩子可以接替他父亲的工作。姚德俊正好在这个年龄,成了他父亲在气象工作上的“接班人”。

姚德军说,当她第一次进入金山气象站时,她的父亲还没有退休。她第一次做气象月报时遇到了一个难题:风统计表中的数据总是差0.1,任何计算都找不到原因。“该吃饭了。我的同事告诉我要快吃。我只想去,但他不让我去。他说你应该帮我检查一下并改正。在气象记录上,它不能比0.1更差,小数点也不能更差。最终找到原因后,他告诉我,你看到了吗?如果你是认真的,你会做得很好。这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金山这个“气象之家” 呵护城市阴晴冷暖

从此,“严肃”成为姚德俊的工作原则,这也是姚云翔留给她的宝贵财富。为了保证气象数据的完整性,姚德俊在他30年的工作中一直风雨无阻,甚至冒着被雷击的危险外出观测。

“晚上,四周打雷,到处都是雷声。电闪了,接着是波浪,只有一个人值班。那时,我真的很紧张,该做什么,该做什么,该做什么,我必须出去。你不能让数据错过,观察场就是战场,你死也要死在观察场。我是一个来来回回的人,我的头脑很清楚,该做什么观察然后回来。姚德俊说,事情发生时,他的父亲已经去世好几年了。如果他知道他的女儿能做到这一点,他会为她感到骄傲。

金山这个“气象之家” 呵护城市阴晴冷暖

孙女胡燕

成为新时代的气象员,接替我的祖父和母亲

在这张胡燕5岁的照片背后,祖父姚云翔用工整的笔迹写道:“胡燕,长大后要成为一个有用的材料,成为一个国家的模范。”

姚云翔已经去世25年了。他可能没有想到,他的气象事业的发源地现在是他的孙女胡岩工作的地方。

2006年,胡燕毕业于南京信息科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加入闵行气象局。两年前,她被调到上海生态气象卫星遥感中心,开始从事城市气象研究。

胡燕说,这种气象种子是在金山朱泾镇简陋的气象站种植的。

在那些日子里,气象站通常位于偏远的地方。姚德俊独自带着女儿,骑着28岁的车,把她3岁和4岁的女儿放在自行车前栏,排队买豆腐。其他人说这么小的孩子不应该带出去。天一亮,大约5点钟的时候,有一张豆腐券。“没有人把它带回家,所以我不得不把它带出来。我买了自己的食物,自己做了。我在值班。我独自一人。”

金山这个“气象之家” 呵护城市阴晴冷暖

晚上姚德军单独出去观察,胡燕在楼上值班室。姚德俊回忆说:“我正忙着录音,突然听到妈妈,你在干什么?我说我在观察,我观察完了会告诉你,因为观察到的数据会在3分钟内通过电报发送。天气观测有100种代码。根据当时的天气情况,云,能见度58460,是金山的代号。在所有代码发送出去之前,它们将被报告给58460。”

金山这个“气象之家” 呵护城市阴晴冷暖

金山的密码“58460”就像一个密码,锁在胡岩的心里。胡燕说:“从爷爷到妈妈,这是我们家气象事业的“家庭指挥棒”。70年后,每一代人都尽了最大努力来管理这根指挥棒。在胡岩的心中,爷爷和妈妈对气象事业的无限热爱和不懈追求,为他们自己的气象人生之旅点燃了一盏又一盏明灯。

金山这个“气象之家” 呵护城市阴晴冷暖

近年来,随着上海气象科技的快速发展,加上卫星、雷达、自动仪器等先进设备的加入,一个庞大的科技气象观测网络已经形成,远远超出了姚云翔时代的肉眼观测。三代同堂的气象事业在不同的时代追求不同的梦想,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对气象的共同热爱和执着。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金山这个“气象之家” 呵护城市阴晴冷暖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97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