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45字,读完约3分钟

1958年,嘉定被命名为上海科学卫星城,一批“国家名”研究机构落户嘉定。改革开放后,由于地理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影响,一些科研院所纷纷离开嘉定。然而,近年来,以产业化转型为重点的科研院所对“嘉定科技”的综合优势持乐观态度,不仅搬出的人搬了回来,还增加了新成员。目前,嘉定已形成“十一所三中心两基地国家级科研院所”和七所大学的集聚规模。

两代科技人谋发展 科技嘉定再启航

孙,45岁,上海激光等离子体研究所副研究员。从事科学研究20多年,致力于x光激光及其应用的研究,多次获得国家部级奖励。孙说,他之所以选择科研工作,主要是受他父亲的影响。“我和父母在一个研究所里长大,我觉得我父亲特别了不起。”我想像我父亲一样为科学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

两代科技人谋发展 科技嘉定再启航

孙的父亲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爆炸力学专家。1963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孙被分配到原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实验部工作。1964年10月16日,中国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成功爆炸,震惊世界。孙在爆轰物理方面的创造性工作为我国核武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孙回忆说,当时的研究环境虽然很艰苦,但大家都坚持了下来。“那时,生活又困难了。只要我想到国家的事业,我就不会在乎它。”

两代科技人谋发展 科技嘉定再启航

说起孙和嘉定的来历,我们要追溯到八十年代。1984年,上海激光等离子体研究所在嘉定成立。1986年,该研究所和光学与力学研究所共同建立了国家高功率激光物理实验室。嘉定的研究环境给前来进行激光实验的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嘉定县各方面条件都很好。最重要的是,实验设备、技术工人和工程设计团队很容易找到,而且研究环境比国内其他城市好得多。”

两代科技人谋发展 科技嘉定再启航

改革开放后,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科研机构纷纷打开大门,开始争夺市场。当时,由于交通、通勤、生活设施等各种不便,包括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在内的六个部委和市级科研单位,先后从嘉定迁至市区。1996年,孙大学毕业后进入上海激光等离子体研究所。该研究所的原址位于嘉定古镇文宿路。当年没有搬迁,办公条件差,科研人员流失严重。“又下雨又漏水,又没有空的腔调,所以工作环境无法与其他单位相比。我记得在1998年,我们留下了大约七八名研究人员,占总数的近十分之一。”孙今天说:

两代科技人谋发展 科技嘉定再启航

出于对工作的热爱,孙选择了坚持。随后几年,随着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的完善,加上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断集聚,嘉定的城市能源水平也在不断提高。2006年,嘉定开始实施“凤还巢”计划,先后出台了土地、住房保障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其中60%的“人才房”优惠政策是全市独有的。在多重有利条件下,“失控”的研究机构纷纷回归。2013年,聚源新区上海激光等离子体研究所新址正式投入使用,新址的办公环境、实验室条件和技术支持都得到了极大改善。现在,孙的儿子也已经进了中科院上海实验所的家门口。

两代科技人谋发展 科技嘉定再启航

培育“吴彤森林”,善待“金凤凰”。自2007年以来,嘉定为科研机构增加了1800多亩土地。在研究了“国家队”的回报后,他们都突破了空的“瓶颈”,重大项目的推广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更有效率。2015年,上海市委明确表示,嘉定是郊区唯一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为嘉定科研院所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70年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国家科技创新发生了整体性、结构性和历史性的变化。嘉定的科技发展也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两代科技人谋发展 科技嘉定再启航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92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