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63字,读完约7分钟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一辈子做好事是很难的。”来自嘉定区江桥镇的尹晓华就是这样一位公益专家。他亲身见证了嘉定志愿服务的发展。在他看来,选择做公益事业意味着选择积极向上的生活,努力让志愿服务精神成为嘉定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和一张响亮的名片。

这个嘉定人的公益足迹踏遍了23个贫困地区

尹晓华是上海芨芨草公益文化发展中心的创始人。多年来,他的公益足迹遍及云南、青海、甘肃等12个省的23个贫困地区,他的志愿服务累计超过6000小时。曾获上海市青年中心优秀青年骨干、上海市优秀青年志愿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佳事迹(提名奖)、上海市优秀志愿者、上海世博会(园区)优秀志愿者、上海市优秀志愿者等多项荣誉。

这个嘉定人的公益足迹踏遍了23个贫困地区

志愿服务更“自愿”[S2/]

在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中,学习雷锋为后来的志愿公共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尹晓华回忆说,小时候,她经常看到父母参加义务植树,向雷锋学习。当她回家时,她会动员她的家人参加类似的活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志愿实践”活动在中国蓬勃开展。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志愿服务的概念才被引入中国。1993年,“青年志愿者”的名称首次出现在官方文本中。2001年7月,北京申奥成功成为志愿服务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瞬间点燃了中国人民的志愿热情。尹小华的志愿之梦也起航了。

这个嘉定人的公益足迹踏遍了23个贫困地区

2005年11月,尹晓华第一次参加公益活动,向大别山区的孩子们捐赠书籍。到达目的地后,尹小华看到校园里到处是泥、光秃秃的砖墙和破碎的窗户,深感震惊。2006年,尹晓华报名参加了手语普及培训班,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并开始尝试自己编排手语歌曲。此外,他还成立了一个免费的手语沙龙,在教授手语的同时向学生传播公益活动的信息。反应出乎意料的热烈,募集了超过1000元的爱心基金来帮助聋人。

这个嘉定人的公益足迹踏遍了23个贫困地区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和团体奔赴灾区,出现在灾害频发的救灾现场。这种“忽视人身安全”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价值和精神文化价值深深震撼了中国人民。两个多月后,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行,中国人民追求一百年的梦想在国内实现了。从汶川地震到北京奥运会,这场灾难见证了中国志愿者精神的蓬勃发展,这次盛会为志愿者服务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树立了典范。因此,2008年在中国也被称为“志愿者的第一年”。虽然10年过去了,尹晓华仍然记得他的“公益痕迹”。“5.12”汶川大地震后,他动员爱心人士筹集资金,资助了120多名单亲家庭的孩子,每人每月200元,历时两年多。

这个嘉定人的公益足迹踏遍了23个贫困地区

虽然没有穿“北京蓝”,但尹晓华很幸运地穿上了“上海绿”,成为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大白菜”。世博会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万志愿者在184天的活动中为7300多万游客提供服务,新一代志愿者再次闪亮登场。在此期间,尹晓华不仅帮助维护了路口的交通秩序,还经常在世博园区做道路指导等志愿者服务,后来获得了上海世博会优秀志愿者称号。

这个嘉定人的公益足迹踏遍了23个贫困地区

志愿服务更注重精神

“与过去相比,受援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悄悄提高,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物质不再是最迫切和最需要的东西。”尹小华说道。向贫困地区的学校捐款。过去需要更多的衣服、桌子和文具,但现在需要更多的精神需求。在一次家访中,尹晓华发现小王的父母一年到头都在外面工作,平时只能和奶奶“相依为命”,新年只能和父母见一次面。于是,尹小华陪了小王整整一个下午,他们分享了他们童年的故事。在聊天中,小王透露,他的父母近年来一直在外面工作,他们的生活和饮食水平都有所提高,但他最希望的是有父母陪着他。

这个嘉定人的公益足迹踏遍了23个贫困地区

在学校,孩子们的学习条件也随着爱的不断涌入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室、桌子、椅子和教学工具都得到了改善,计算机已经在大多数学校使用。然而,遗憾的是,许多孩子成为留守儿童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外出工作。"孩子们需要更多的陪伴、交流和更多的关注。"尹小华说道。因此,尹晓华在开展志愿活动时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与他们一起开展体育游戏、篝火晚会和有趣的手工艺班。

这个嘉定人的公益足迹踏遍了23个贫困地区

过去,志愿服务主要集中在敬老、助老、助学等领域。如今,志愿者们积极地与独居老人聊天,保护野生动物,清理自然保护区的垃圾。当项目从单一转变为多重后,更多的人将享受志愿服务。

2014年12月18日,上海芨芨草公益文化发展中心注册成立,该非政府组织成为“注册社会组织”。尹小华特别在组织的全称中增加了“文化”一词。在他看来,公益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文化,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体现。

这个嘉定人的公益足迹踏遍了23个贫困地区

尹晓华(左四)获得2016-2017年上海市优秀志愿者称号

公益组织更加标准化[/s2/]

2017年12月1日,《志愿服务条例》正式实施,志愿服务的发展方向、原则和管理体制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在尹小华看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去做志愿者。例如,团队中有一些科技和工程人员,他们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成功地为孩子们举办一个“科技节”,一些专业的医生志愿者可以在参加各种体育赛事的同时护送参赛者。

这个嘉定人的公益足迹踏遍了23个贫困地区

同时,交流工具的变化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组织中来。尹晓华介绍说,在最初的bbs时代,新闻传播的范围非常狭窄,很难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来开展公益活动。随着qq等社交工具的诞生,尤其是微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信息共享变得更加方便。“每次发布公益项目,传播速度都非常快,我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收集各种资源。”尹小华说道。以前组织的公益活动需要40名志愿者。结果,就在招聘信息发出后的两三分钟,所有的职位都被填满了。如果以前做过,完成招聘工作需要几天时间。“我们在网上贴了招聘启事。很多人看到后都捐了钱,但他们不知道去了哪里,因为他们相信我们。”每当一所学校希望通过芨芨草向山区捐赠旧桌椅时,志愿者们会立即赶到目的地帮忙搬运,每个人都很开心。

这个嘉定人的公益足迹踏遍了23个贫困地区

然而,单一的激情是不够的。“非营利组织做得很好,规范不规范,有无数双眼睛在背后盯着我们。”尹小华说道。在公益项目建立之前,“芨芨草”公益团队成员将参观现场。材料收集完毕后,志愿者将会打包并在每个袋子上贴上标签,以确保材料的有序分发。更重要的是,每月补贴的详细情况将被记录下来,在互联网上公布,并接受每个人的监督。如今,志愿服务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服务不再拘泥于形式。“那时,我们仍然饶有兴趣地志愿服务,但现在年轻人已经把志愿服务视为一种责任和义务。”尹小华说道。

这个嘉定人的公益足迹踏遍了23个贫困地区

雷锋是志愿者的先驱,志愿者是雷锋的继承者。在嘉定,成千上万的志愿者正通过他们的双手改变着市民的精神面貌和城市文明水平。在这个有温度的城市,志愿服务精神最终将成为“教育嘉定”的一道亮丽风景和响亮的名片。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这个嘉定人的公益足迹踏遍了23个贫困地区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88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