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340字,读完约6分钟

在占地55平方公里的普陀,这个城市新生活的故事在70年内不会结束。

作为这一切的开端,曹阳新村花溪路上有这样一个时间胶囊,它是一个隐藏在流水荫下的优雅建筑——曹阳新村历史博物馆。

走进去,人们会觉得仿佛穿越了仅仅是去拜访,听那些久远的故事,同时追溯过去。

标记“第一”的历史标记

在村庄历史博物馆二楼的展厅里,用精心设计的灯光装饰着一个微型模型,生动地记录了1952年6月25日中国新劳动模范住在中国第一个新建成的工人新村——曹阳新村的生动场景。在这温暖的气氛中,熟悉的“社会主义好”的旋律似乎在我耳边响起。人们不禁回到建设新中国的火热岁月,细细体验新旧时代的强烈反差。

城市新生 普陀旧改迎来脱胎换骨新机遇

作为上海著名的产业工人聚集区,普陀已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但也有工人难以生存的悲惨过去。从一份已经发黄的旧报纸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张老照片——位于普陀苏州河的支流上,挤满了许多漂泊的遮阳篷船,这是为城市做出贡献的工人们定居的地方。熙熙攘攘的十里洋场与河边破旧的船屋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已成为旧时代的深刻印记。

城市新生 普陀旧改迎来脱胎换骨新机遇

随着1949年上海的解放,提高包括工业工人在内的广大公众的生活水平,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就把解决工人阶级和广大工人的生活和生计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1951年5月21日,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同志亲自选定、命名并建造了这个遗址,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正式破土动工;次年4月30日,工程竣工,同年6月25日,迎来了第一批劳动模范。

从那以后,包括曹杨新村在内的广大普陀区成了公众的热点。宜川、甘泉等。,一个接一个地成为新的地标和新的模型。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进入艰难的探索时期,包括许多工人新村,普陀市民生活环境的改善进入了一个缓慢的时期。普陀区逐渐成为上海市中心二级旧巷以下房屋集中的地区之一。

就这样,又一轮新的春雷积累并等待着。

四个阶段创造新的未来

随着春天的故事传遍中国,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到来,期待已久的普陀旧城改造迎来了重生的新机遇。

数据证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历届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普陀区共拆除了502万平方米二级及以下危旧房。在苏州河以北的中心城市,它率先完成了地块的改造,使近12万个家庭告别了“蜗居”,实现了“安居之梦”。

通过梳理语境,我们可以发现它可以细分为四个阶段。

作为20世纪80、90年代的第一阶段,是全区危房改造阶段。当时,由于地处郊区边缘,改造压力很大,46.2万平方米被列入全市“365”危旧房改造计划,其中“两湾一房”是当时全市有名的棚户区。为此,1991年以来,各区区委、区政府结合区域特点,以危旧房改造为重点,以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为契机,推进“一线、二路、三区”(苏州河、长寿路、曹杨路、白宇、东新、甘泉地区)地块改造。

城市新生 普陀旧改迎来脱胎换骨新机遇

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奋斗,到2000年,全区已拆除了256.35万平方米的危房和二级旧楼下面的房屋,惠及6.06万居民,帮助平江新村、乐瞳村、顺义村等一户两湾一户的居民迎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在全面完成“城市365计划”普陀危旧房改造任务的同时,我们与市委、市政府一道,认真履行了不把危旧房带入21世纪的庄严承诺。

城市新生 普陀旧改迎来脱胎换骨新机遇

2000年以来,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上海全面启动了新一轮旧区改造工作。改造的重点是在旧楼下面建二等房。这十年的运作构成了旧区改造工作的第二阶段。当时,区委区政府在分析新一轮旧区改造形势和任务的基础上,探索了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市场选择、有偿改造的新路,旨在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改善城市环境。改造的范围和主要方向继续沿着“一线、二路、三区”深入发展。

城市新生 普陀旧改迎来脱胎换骨新机遇

从2001年到2010年,普陀区先后实施了面房新村、建民村、东新村、香园丽都、和坊等多处地块的改造,其中面房新村是上海市第一处通过土地招标方式实施旧区改造的地块。在过去10年中,共有176万平方米及以下的二级旧建筑被拆除,使3.3万居民受益。

城市新生 普陀旧改迎来脱胎换骨新机遇

从2011年到2015年的五年间,随着国家土地和住房政策的重新界定,普陀老区的改造已经从房屋征收阶段转移。

2011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同年10月,市政府公布了《上海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实施细则》。为贯彻《条例》和《实施细则》,普陀区成立了普陀区旧区改造领导小组,成立了房屋征收事务中心,并在原有相关拆迁公司的基础上整合成立了新的房屋征收办公室,形成了新政策背景下的区级房屋征收新体系。与此同时,积极实施“两询”协商意愿、旧区改造补偿方案、“加砖加套”保底、增加就近安置方式等新机制,新渡口、铁路新村、沭阳新村、金沙新村、曹家村、中兴村、蓝峰新村等一批实施新政的地块相继启动,实现了新老政策的有序衔接。2011年至2015年,共拆除老李以下二类房屋57万平方米,受益居民1.7万人。

城市新生 普陀旧改迎来脱胎换骨新机遇

随着市政府发布《关于坚持留改拆并举,深化城市有机更新,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的若干意见》,普陀区居民生活改善进入第四阶段——“留改拆”阶段。最重要的变化是从原来的“拆留”到“留拆”。虽然只是三个字的先后次序不同,但却反映了市区重建概念的根本转变。

城市新生 普陀旧改迎来脱胎换骨新机遇

原有的“大拆大建”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城市发展的要求。市委、市政府决定深化城市的有机更新,并从继承城市历史、文化和内涵的角度出发,坚持改革与拆迁并举,保护与保护并重,做好新阶段旧区改造工作。根据这一新理念,普陀区正在积极探索红首坊、24号街坊东座等项目的“留、改、拆”新机制。自2016年以来,普陀区已拆除约13万平方米的二级及以下旧房,惠及近1万名居民。

城市新生 普陀旧改迎来脱胎换骨新机遇

随着社会主义新时代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相信普陀发生的故事将会更加精彩,更多关于“宜居性”的新故事正等着我们一起记录。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城市新生 普陀旧改迎来脱胎换骨新机遇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52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