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90字,读完约8分钟

为了改善人民的基本生活,解决住房困难、就业困难、就学困难、医疗困难、吃菜养老等实际问题,普陀区历届区委、区政府绞尽脑汁,下了很大力气,坚持以群众的声音为第一信号,以群众的利益为第一要求,以群众的满意为第一标准, 努力更好地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基本现实问题,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更加注重创新型社会。

40年改革发展带来普陀社会民生事业新局面

有效解决群众住房问题

人民的生活和生计关系到成千上万的家庭。从曾经的“三湾一巷”生活困难区到曹杨新村,普陀区努力改善市民的生活条件。自1985年以来,普陀区成立了一个专门负责姚水里改造工作的指挥部。同年7月,翻修工程正式开始,并于1995年全部完工。改造总建筑面积达到25.53万平方米,3600多户居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1991年,普陀抓住机遇,将该地区46万平方米的房屋纳入全市中心城区危旧房改造。通过土地租赁、联合开发、联合开发等方式,拓宽了融资渠道,苏州河、长寿路、曹杨路、白宇、东信、甘泉等地区的改造力度不断加大。在市场力量的帮助下,1998年重建了4个万户以上的超大型棚户区(潭子湾、潘家湾、东新、沙洪榜和长寿)。经过几年的努力,以“三湾一巷”为代表的一大批旧区已被拆除,市一级危旧房改造计划中的任务已全部完成。

40年改革发展带来普陀社会民生事业新局面

进入新世纪后,普陀区继续把旧城改造作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刷新全市旧城改造工作的“速度”和“高度”。2006年至2017年底,共收集二级旧楼以下28798户、107.28万平方米房屋,二级旧楼以下地块改造基本完成。特别是在迎接世博会期间,经过全区上下的努力奋斗,长风八西、桃浦600广场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廉租房和公租房等住房保障政策的好处正在扩大。

40年改革发展带来普陀社会民生事业新局面

上海万里城、中远海湾等一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高水平管理的“四高”中高档住宅,成为高品质、高品位居住环境的新代表。改革开放40年来,普陀人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500多平方米二级及以下危旧房被拆除,使老产区近12万户家庭告别了“蜗居”,普陀区“开千楼”成为现实。

40年改革发展带来普陀社会民生事业新局面

积极做好就业和民生保障工作

在计划经济时代,普陀作为全市重要的纺织工业城市,吸纳了大量的纺织就业人口。在从计划到市场的过渡时期,许多纺织工人开始面临换工作和找工作的迫切需要。为了做好这些人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普陀区专门成立了以区领导为首的就业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和负责这项工作。通过成立劳动就业促进会、制定和实施促进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以“4050”人员再就业为重点、形成全地区共同努力做好、保持最低保障线等措施,较好地解决了产业转型中的再就业工作。

40年改革发展带来普陀社会民生事业新局面

进入新世纪后,普陀继续做好就业促进工作,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始终得到很好控制。继续开展春风运动,帮助各类重点人群找到工作。加强创业型城市建设,打造“一带两平台”就业创业新格局。创业就业成效显著,第一批创业城区已成功创建。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稳步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完成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的实体化建设,实现街镇劳动关系矛盾监测站和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室全覆盖。

40年改革发展带来普陀社会民生事业新局面

关注本地区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事实,不断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建立健全“一网十圈百站”的老年人立体网络。大力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基本实现街道和城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开展老年人护理统一需求评估,实施老年人综合津贴制度,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我区被评为“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单位”,甘泉路街道被评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全市率先实施了“该做的做,该帮的帮,该保的保”分类帮扶办法,建立了“帮扶与就业双向联动机制”。不断扩大社会救助范围,增强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和服务能力。红十字会在救灾、救援和救济工作中取得了巨大成就,12个社区被授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综合利用国有小产权,建成了长寿邻里中心、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等一批社区服务设施,标准化建设取得新成绩。

40年改革发展带来普陀社会民生事业新局面

教育和卫生的全面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

启动“特色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依法实施教育经费“三增”。普陀已被教育部认定为上海全国统一教材实验区、全国数字教材实验区和全国校园足球实验区。新建或扩建了17所学校,包括中国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一环一园十街镇”的校区和集体化格局基本形成,与高校的合作不断深化,形成了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中心的素质教育圈和曹杨第二中学教育园等一批教育品牌,稳步提升了教育质量,促进了德、智、体、美、教的融合。全区优质学校(园)数量明显增加,全市有6所“特色高中”,其中曹阳中学被评为全市第一所特色高中。这个城市有16所“新的高质量学校”。注重教育的多层次、多元化发展,完善覆盖0-18岁年龄段的特殊教育服务保障机制,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进一步推进区域职业教育联盟建设。

40年改革发展带来普陀社会民生事业新局面

以医药卫生综合改革为动力,医疗联合体运行、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和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成立以同济医院为龙头的东方医学会和以区中心医院为龙头的西方医学会。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综合监管和计划生育服务四大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水平稳步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得到优化。市儿童医院、市妇幼保健中心和区妇幼保健中心正式投入运行。探索和推进医护结合工作,入选全国医护结合试点单位。家庭医生制度服务已完全覆盖到村委会,家庭医生“1+1+1”合同服务得到有效实施,共有242,800人签订了合同。

40年改革发展带来普陀社会民生事业新局面

以苏州河文化节为导向,打造普陀文化体育品牌,成功举办上海国际电影节网络电影系列、手机电影节、苏州河市龙舟国际邀请赛、上海市民文化节苏州河(普陀)系列文化活动。一大批设施先进的公共文化场所相继建成,以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为代表。一些面向未来的改造项目已经启动,包括上海西工人文化宫。作为我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化试点,区级图书馆也通过了验收测试,其管理水平获得了全国的认可。以m50莫干山路文化创意平台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文化繁荣出现了一批新亮点,天地软件园也成功建成了“国家文化创意示范园区”。成功举办了市民文化艺术节、艺术创作大赛、苏州河文化艺术节和“长风杯”新上海话歌手大赛等文化活动。成功建立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工程。在群众体育工作中,完成了体育场改扩建,实施了普陀体育馆改扩建工程,建成了130条健身路径。创新场馆第三方管理模式,实现学校夜间开放。

40年改革发展带来普陀社会民生事业新局面

不断深化社会治理创新[/s2/]

深入贯彻市委“1+6”文件精神,推动街道更好地履行“三公开”职能。通过改变镇如镇街道办事处,建设万里街道办事处,完善基层党建三级联动体系,把加强基层党建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红线,形成全覆盖、广吸收、动态开放的立体区域党建格局。坚持精细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的要求,在小区内建设一个综合服务管理中心,半径15分钟的群众步行距离,管理和服务“两网一网”。全面推进“一心一家”建设,解决群众“燃眉之急、燃眉之急”,提高自治和共治水平,建立正常的长效机制。

40年改革发展带来普陀社会民生事业新局面

广泛宣传和动员创建城市,广泛动员群众,依靠群众,增强同城创建城市的合力。实施公共文明实践行动、宜居环境建设行动和其他公民修身八项行动,开展治理住宅小区、集贸市场等十项专项行动,加快建设美丽建筑、美丽家园、美丽街区、文明城市取得初步成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普陀好人”月度和季度评估,有效推进全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完善组织领导和工作机制,加强制度管理,确保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取得实效。基层建设形成新格局,居民区自治与共管机制逐步完善,基层资金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工作体系更加系统化——星级居委会的建立、居委会的规范化和信息化、“社区治理云”平台系统和居委会电子会计系统取得成效。社会组织联合会的形成和专业社区工作者的建立,进一步增强了社区自治、共治、共建和共享的能力。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40年改革发展带来普陀社会民生事业新局面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49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