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86字,读完约3分钟

据《长宁区新闻》报道,由上海市长宁区文化局、长宁文化艺术中心和上海葛平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赞助,日前在上海启动。本次活动旨在推出上海文化品牌的创新公共文化活动,引导公众全方位体验节气之美,探索江南文化。

“现在是秋天,我们在江南。在秋天的江南,我们可以感受到最美的节气文化。西晋诗人汉斯·张写了一首诗《思乌江歌》:“秋风起,乌江洗鲈肥。”。诗中提到的吴江也叫吴淞河,今天它的名字叫苏州河。在节气收集活动的第一季,“大诗人哥哥”以《好年景——古典诗歌中的季节之美》等作品在网上走红,用古典诗歌诠释秋分和中秋节,引导观众在文学中看到秋天。

长宁区启动"24节气非遗传承创新系列活动"

除了三位节气导师带来的人文讲座外,还有两位节气导师带领公众通过“手艺”体验秋分节气。对应秋分的植物是桂花。蒸花露在中国有近一千年的历史,但在现代却消失了。青铜蒸馏器中袅袅白雾,节气教导员孙雪婷教人用手蒸秋分“桂花露”,可以养生美容。

长宁区启动"24节气非遗传承创新系列活动"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90后青年版画艺术家王赢,专门为长宁24节气非遗传创新活动创作了一组太阳仙女的卡通形象。王赢说:“我的大学校园在杭州西湖的对面。西湖一年四季的美景和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每天都在我们的生活中。2016年,当我来到上海这个繁华的城市,我突然错过了日夜面对大自然的感觉。所以我创作了这组节气版画,这样人们就可以触摸木刻上的二十四节气。在我看来,传统木刻水印的湿版有江南的雨和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我很高兴我能用自己的创作为传统文化增添新的表达。”

长宁区启动"24节气非遗传承创新系列活动"

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人类文化的共同财富。在中国漫长的农耕社会中,二十四节气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人的“文化钟”。随着时间的积累,数千年后形成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涵盖了从诗歌到食物、衣服、住房和交通的一切。

长宁区启动"24节气非遗传承创新系列活动"

“节气、汉诗、江南——24节气、非基因创新系列”探索“24节气”的文化内涵,提炼其中蕴含的江南文化精髓,让普通人以时尚、创新的方式享受,重新拨动中国人记忆中的传统文化“钟”,增强文化自信,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长宁区启动"24节气非遗传承创新系列活动"

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长宁,长期以来通过公共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二十四节气文化,形成了深厚的基础。这一次,它以创新的方式创造了“节气、汉诗、江南”的24个节气。继承创新活动,是传统文化中“雅”与“俗”的巧妙融合。它既有诗、歌、棋、书的春雪,又有节气、民俗、养生的“地气”;不仅有深刻而优雅的人文讲座,还有“精巧而手工”的人们的创造。每一季的活动都将紧紧围绕江南文化进行策划,江南文化典雅低俗、宁静动人、小巧美丽,有望成为上海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网红”品牌。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长宁区启动"24节气非遗传承创新系列活动"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42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