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77字,读完约4分钟

打开电源,打开舱门,推入推车,慢慢下降,平稳进出。胡女士的母亲住在红草南路袁锦贵社区,她不再需要带着婴儿车上下移动她的孙子。春节前,小区4号楼走廊入口处的台阶右侧出现了一台全新的无障碍电梯,成功解决了居民回家的“最后一英里”问题。

徐汇:无障碍升降机打通居民回家"最后一公里"

描述:胡舒立的母亲不再需要侧着婴儿车移动她的孙子。姚利民

袁锦贵社区,建于1996年,是该市较早的商品房之一。当时没有无障碍的设计理念,所以从楼道门到地面,少则6级,多则9级,成为社区6栋高层建筑常见的“障碍”。从新楼到旧社区,随着时间的增加,除了房子的年龄,还有人的年龄。不知不觉中,社区里有更多的人需要轮椅和拐杖,更多的人需要带着婴儿车走路,更多的人需要用小拖车从食品市场“运送”食物。虽然这些台阶很宏伟,但它们也成为居民进出走廊“最后一英里”的障碍。

徐汇:无障碍升降机打通居民回家"最后一公里"

起初,有人建议,如果建造无障碍通道,应沿台阶铺设一段水泥。为什么要安装电梯并在将来维护它?“事实上,我们已经考虑过这种方法,但坡度太陡,无法实施。”袁锦贵居委会书记董磊告诉记者,当居民们提议修建无障碍通道时,修建坡道是首选,但很快遭到了该区指派的建立外交关系进行实地调查的专业人士的拒绝。最初,无障碍通道的坡道受到严格控制,每增加一米就需要延长12米。台阶的左右两侧有两个花坛,非机动车地下车库的出入口更远,12米长的坡道根本没有延伸的地方。此外,台阶远不止一米,这六座建筑的台阶高度各异,平均高度超过1.5米。这样,需要将近20米的坡道才能达到标准。“我也想过把车库入口封在一边,但后来我了解到工作量比较大,地下车库是人防工程的一部分,不允许随意改动。”

徐汇:无障碍升降机打通居民回家"最后一公里"

为了解决出行困难的问题,居民们多年前就开始向居委会举报,真正的落地是从董磊的“前任”开始的。2016年10月,宝武集团新的“技术负责人”被任命为袁锦贵社区支部书记。王树基因其在原单位的技术专长而闻名,他面临着各种尝试总是有困难的困境。当他的大脑打开时,他想到了一种几乎没有技术难度和安全性的机械和自动方式,那就是使用无障碍电梯。因此,工厂现场会议、国防会议、居民实地考察、征求意见、选择试点地产、确定建设方案、街道实地调查、打印报告、评估和实施资金...结算程序开始得很快。

徐汇:无障碍升降机打通居民回家"最后一公里"

描述:无障碍电梯为许多居民回家提供了便利。姚利民

然而,仍有许多好的事情要做。董磊去年7月接任。“当时,社区选择的试点建筑是6号楼。在将机器运送到现场后,发现该建筑有不适合安装的‘严重损伤’。我不得不重新选择试点建筑,并在现场验证新的4号试点建筑。由于试点楼更换引起的意见不统一,我不得不征求4号楼居民的意见,统一我的想法。”董磊说,幸运的是,两次咨询居民的通过率都在90%以上。“一些居民担心未来的安全和维护问题,并持有异议,但总的敌人不是总的趋势。”

徐汇:无障碍升降机打通居民回家"最后一公里"

第一场战斗于今年1月18日获胜。今天,走廊保安刘阿姨“负责”4号楼电梯的钥匙。很久以前,当她看到居民搬运重物或需要抬轮椅和婴儿车时,她总是上前帮忙。现在,她只需要打开电源,指示居民规范电梯的使用。为了保证电梯的安全运行,居委会还制定了《无障碍提升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并将很快制成通知向居民进行宣传。

徐汇:无障碍升降机打通居民回家"最后一公里"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就像前面提到的6号楼不能安装无障碍电梯的情况一样,由于小区内6栋楼的具体情况不同,安装需要一定的艰苦条件,所以能安装的电梯并不多。此外,第一部电梯由街道出资作为试点,如何落实后续安装费用以及是否有必要使用社区维护基金尚不清楚。董磊表示,居委会、行业委员会和物业将通力合作,在一楼采取措施,因地制宜,有决心、有信心逐步解决社区其他走廊的无障碍交通问题。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徐汇:无障碍升降机打通居民回家"最后一公里"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36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