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26字,读完约4分钟

蔡丹卓玛是上音的杰出校友,也是一位藏族歌手,三年内两次回到母校。上一次,2018年底,她登上了尚银民族声乐成立60周年的舞台,再次演唱了《为党唱一首民歌》。当她这次回来,当她参观上海上阴歌剧院,一个新的文化地标时,她情不自禁地唱起了藏族民歌阿玛尔·洪,这首歌是她1958年入学后第一次在上阴新年晚会上演唱的。

才旦卓玛再回母校上音 与廖昌永一起共话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培养

蔡丹卓玛也应邀参加了上音声乐歌剧系的座谈会,与上音校长廖昌勇教授及声乐系的老师们欢聚一堂,共商发展大计,共谋未来。她深情地说:“我是一个学生,是声音造就了我,是声音造就了我,是国家造就了我。”

6月15日上午,上音声乐歌剧部邀请蔡丹卓玛先生召开专题座谈会,就教育教学思想和“四史”的学习教育进行了大讨论。

歌剧团党政班子成员廖昌勇、全国声乐教研室教师、党员代表和青年教师参加了座谈会,歌剧团党支部副书记刘王主持了会议。

蔡丹卓玛详细阐述和论证了藏族音乐文化和歌唱艺术的特点。

她强调:“一个国家和民族应该有根,我们每个人也应该有根。我的根在西藏,我有责任为西藏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与其他地区相比,西藏学生走出西藏更加困难。感谢母校在音乐上对西藏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祝西藏的音乐越来越好,祝声音越来越好,祝祖国越来越好!”

才旦卓玛再回母校上音 与廖昌永一起共话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培养

会前,廖昌勇与蔡丹卓玛进行了亲切交流。他说,蔡丹卓玛先生不仅是一位音乐家,还是一位社会音乐文化的管理者和推动者。他希望蔡丹卓玛先生经常来学校,对尚银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给予指导和帮助。

廖昌勇在讲话中以王品素教的蔡丹卓玛为例,强调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是双向的,要总结90多年的办学经验和成果。他指出,我们应该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在为国家争光、为国际舞台服务的同时,我们也要主动适应国家发展战略,为社会、上海、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服务。笔墨应该与时俱进。我们应该思考和加强如何使上海音乐学院更好地配合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培养少数民族音乐人才,让他们回归本地区,为当地文化发展服务。"

才旦卓玛再回母校上音 与廖昌永一起共话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培养

廖昌勇说:“1956年,老院长贺绿汀首先提出了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人才的培养计划。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永远不会过时,从何主席创建民族班开始,到现在和将来都必须坚持。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是双向的,蔡丹卓玛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当时,王品素在学习蔡丹卓玛的同时,还教蔡丹卓玛,共同研究和探讨了藏族音乐的发声、音乐语言和音乐风格。后来,他发表了《给党唱民歌》、《在北京的金山上》等歌唱全国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服务于少数民族的培养,而且挖掘了丰富的少数民族。

才旦卓玛再回母校上音 与廖昌永一起共话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培养

廖昌勇说,西方音乐史的理论体系,从最早的教会音乐到当代音乐,都非常成熟,而我国音乐教育,特别是民族音乐教育与创作的整体理论体系还不太完善,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在学习、创造和总结的同时,使尚银能够更好地发展,这不仅可以与国际交流接轨,而且还可以服务于国家的文化战略和农村社区;它可以连接到天线和地面。努力实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要求。我们需要进行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精神的专业音乐教育,涵盖所有音乐学位和学科,展示中国音乐表演、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的全部才能。

才旦卓玛再回母校上音 与廖昌永一起共话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培养

会上,声与宋系主任教授介绍了《上音与宋》的课程结构和训练方法,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训练。她表示非常需要像卓玛这样的优秀校友为音系和宋的发展献计献策。刘旺说,从校史看“四史”,邀请蔡丹卓玛参加座谈会,对声乐系乃至学校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才旦卓玛再回母校上音 与廖昌永一起共话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培养

作为蔡丹卓玛的前同事,常刘著教授回忆了他在西藏20年的教学生涯。从到达西藏后的适应不良甚至昏迷,如何克服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到西藏丰富的文化资源,歌唱艺术的特点和特点,以及如何构建少数民族的歌唱体系。

在自由交流环节,音乐与歌曲系的老师们踊跃发言,纷纷表示:“蔡丹卓玛是上音民族音乐人才培养的标杆,是上音学生学习的榜样。她不仅把艺术传达给全国人民,而且感受到她对人民、党和祖国的热爱。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爱,并把它传递给学生、学校和更多的人。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才旦卓玛再回母校上音 与廖昌永一起共话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培养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31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