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43字,读完约4分钟

今年是沪剧《芦荡火种》首演60周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7月1日上午,上海上海剧院的男女演员们回到了常熟沙家浜,这个红色经典故事发生的地方。在春来茶楼和芦苇丛的直播平台上,阿青嫂、刁德义、胡司令员等生动形象地向现场观众和歌迷们展示了一场身临其境的“红色”和关爱的表演。

沪剧《芦荡火种》又回到了“沙家浜”

描述:沪剧《芦荡火》在演出期间在上海剧院上演

沪剧《芦荡火种》创作于1959年,1960年初在上海首演。丁是娥扮演阿青嫂,扮演沙奶奶,谢宏远扮演陈,扮演刁德义,俞林同扮演胡传魁,扮演郭建光。

上海上海剧院导演、上海歌剧表演艺术家毛回忆当年的盛况时说,太多人喜欢这部戏了!我不能停止玩九个月。“这部戏里有许多沪剧名家的创始人,这是它的荣幸。虽然是红色的主题,但这出戏很美,它的表情让人觉得很生动。生活中的江南鱼米之乡似乎指日可待,所以我认为我们的编剧文木和导演杨文龙,他们高超的编剧和导演艺术,以及这些以丁是娥为主体的几大流派的艺术家,绝对有理由让这部戏流传至今。

沪剧《芦荡火种》又回到了“沙家浜”

描述:观众观看了上海话剧《芦荡火》。照片由上海上海剧院提供

1963年12月,上海剧院的前身上海沪剧团应邀在北京演出《芦荡火种》,受到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带着名声回来后,她在雄伟剧院演出,创造了连续九个月的惊人记录,演出310场,观众超过51万人。与此同时,北京京剧团把这出反映了新四军和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深厚感情的现代沪剧搬上了京剧舞台,并命名为《沙家浜》。

沪剧《芦荡火种》又回到了“沙家浜”

现场嘉宾中将·高建国认为鲁当火种的创作非常现实。“它接近当年的斗争和地形,所以它能自然地与沙家浜融合,所以它能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唤起人们的历史和文化。”。“他说,身临其境的表演是一种非常直观和良好的形式,它反映了上海上海剧院的奇思妙想,也显示了艺术家们深厚的艺术技巧。

沪剧《芦荡火种》又回到了“沙家浜”

当天的演出以春来茶馆、芦笛等实景为演出场地,向观众呈现了对“郅都”、“药方”、“坚持”和“沙盘”的精彩演绎。

观众黄女士告诉记者,“看起来不错,努力工作吧!”黄女士是沙家浜人,从上海剧院的那里得知她家门口有一场现场表演后特地赶来的。她说这种方式有一种特殊的融合感。一方面,场景很美,另一方面,演员们的歌唱表演也很逼真。过去,他们和父母一起买磁带,听沪剧。将来,他们会去剧院支持沪剧。对于几首经典咏叹调,她说:“它们看起来都很好,我都喜欢。”

沪剧《芦荡火种》又回到了“沙家浜”

图片说明:照片由毛山雨(右)和刘世安上海剧院提供

在演出中,毛山雨还向观众讲述了芦荡火种的创作来源,并分享了幕后和幕后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近90岁的上海新四军沙家浜军历史研究会会长刘世安也亲临现场讲述了从芦苇中崛起的革命队伍沙家浜军的发展历程。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99周年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毛山雨带着被几代沪剧演员继承下来的鲁当火回到了沙家浜。毛认为,除了表演本身,更重要的是重新体验和发现这种精神。

描述:沪剧《芦荡火》在演出期间在上海剧院上演

“老艺术家对创作充满激情,毫无保留地体验生活,接受生活的灵感,做这一系列的事情时不考虑个人的经济利益。他们只是想创作一部能代表新中国成立后每个人的声音和上海歌剧艺术的作品。我认为他们一切都是脚踏实地的。这些是我们宝贵的经历。我们必须学习,我们必须学习。”毛对说:

沪剧《芦荡火种》又回到了“沙家浜”

有趣的是,那天舞台上还有一个6岁的阿青嫂何凌欣。她已经是阿青嫂的第六代了。

据介绍,近年来,上海话剧《芦荡火种》多次复映,每次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据不完全统计,自诞生以来,沪剧《芦荡火种》已演出700多场,观众超过100万人。它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文艺舞台,剧中的阿青嫂、郭建光、沙老太、刁德义、胡传魁等主要人物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典型形象。其巨大的人文价值和市场潜力正在被重新认识,作为沙家浜精神的传承,它已经被青少年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沪剧《芦荡火种》又回到了“沙家浜”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沪剧《芦荡火种》又回到了“沙家浜”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31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