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134字,读完约10分钟

根据上海的说法,常德路,原名赫德路,建于19世纪60年代。旧常德路有不同的宽度和曲折。2009年,对其主要部分进行了翻修。现在,常德路有环保降噪的沥青路面和花岗岩大理石人行道。

但人们不知道的是,现在已经焕然一新的常德路,曾经是上个世纪许多著名文人的居所。在这条路上,有许多关于这些文人的故事...

Hengdeli

聂耳正式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

常德路633弄65号(恒德利),位于胡同的最里侧,是一栋两层的新弄堂。它的上部是石膏墙,下部是红砖墙。与周围的住宅楼相比,整栋楼更大。这是人民音乐家聂耳在上海的故居。

亨德利

1930年7月,第一次来到上海的聂耳,被老乡们介绍到昆明云峰商业银行在上海设立的“云峰神庄”工作。次年春天,“云峰神庄”因故停办,失业的聂耳看到《申报》刊登的联华歌舞班(岳明歌舞剧院俱乐部的前身)招生启事,立即赶去报名。考官李金辉录取他为小提琴实习生,正式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

聂耳、郁达夫、张爱玲……常德路上的文人旧事

根据李金辉的回忆录《月亮俱乐部和我》:

“在上海,我也公开招考过一次,聂子义(聂耳)和李果都考上了”;“在1932年的128战役中,日本炮火烧到了上海。目前,联华股东主张收紧机构。为此,他们决定停办歌舞班,并发给三个月的遣散费。”

“名义上联华歌舞团解散了,但实际上,并不缺少所有的队伍,他们被完整地重组了。大家决定靠自己的力量维持这个团体,并把它的名字改为“岳明歌舞戏剧社”;

“为了省钱,搬出联华宿舍,在赫德路(常德路)的恒德利找个房子。”空的这所房子已经关闭两年多了,灰尘很厚。房东派人初步打扫后,聂耳请了几个人来洗,房子焕然一新。

1932年春天,几十人从岳明歌舞剧院俱乐部搬到了恒得利65号。一楼是排练场,二楼是演员宿舍,三楼是演员宿舍。"所有的人都受到平等的对待,他们吃了一大锅米饭。"到目前为止,聂耳和一些同伴仍然可以在集体宿舍前找到。

聂耳、郁达夫、张爱玲……常德路上的文人旧事

聂耳住在楼上最北端的房间时,经常在一楼练习小提琴。聂耳在岳明歌舞剧院俱乐部结识了田汉,并于1933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两人在申城合作创作了《采矿歌》、《道路歌》、《毕业歌》、《码头工人》、《砖歌》、《打桩歌》、《永别南阳》、《春天回来了》、《安慰歌》、《梅娘曲》、《演长江》、《采矿宋陵》、《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其中,《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聂耳、郁达夫、张爱玲……常德路上的文人旧事

常德公寓

张爱玲充分展示了她的才华

常德路195号为沿街八层建筑,具有意大利建筑风格:平面略凹,每层三户,有两居室和三居室;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带壁炉的大客厅,卧室里有一个小储藏室和一个浴室,厨房沿西阳台布置,双阳台连接客厅和卧室。它最初被称为爱丁顿公寓,后来改名为常德公寓。这里是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的故居,她1939年住在51号房,1942年搬进65号房。

聂耳、郁达夫、张爱玲……常德路上的文人旧事

老照片中的常德公寓

张爱玲是晚清重要大臣李鸿章的曾孙女。她少女时代在黄浦江度过,然后去香港学习。几年后,她回到申城,和姑姑张茂渊住在常德公寓。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卧室和浴室,中间有一个厨房,所以他们可以见面并开门;如果你不想打扰,你也可以通过防火门进出,这可以算作有一个私人房间。

聂耳、郁达夫、张爱玲……常德路上的文人旧事

正是在这里,她开始尝试专业写作。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她在上海的名气是从周守娟编辑的《紫罗兰》开始的。《紫罗兰》创刊于1922年夏天,是一份综合性的半月刊杂志,由于某种原因停刊了;1943年5月,它被重新出版,并改为36个版本的月刊,每期近200页,目的是“融合文学和科学,小说和散文并重,兼顾趣味和意义,把文体和文言文结合起来”,最后于1945年3月出版。

聂耳、郁达夫、张爱玲……常德路上的文人旧事

据周寿娟在《写在青莲面前》中说:

“黄原大师袁玉娥介绍了一位女作家,张爱玲女士,来跟我谈这部小说...打开纸袋,给了我两份手稿。当我读到“沉香”的标题时,第一个标着“第一炉香”,第二个标着“第二炉香”,我发现它非常独特和美味。此刻,我请她把这本书的手稿留给我,让我仔细读一读,然后和她谈谈紫罗兰的复活。”

聂耳、郁达夫、张爱玲……常德路上的文人旧事

读了张爱玲的作品后,周寿娟觉得很像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的风格,有《红楼梦》的影子,于是决定全部采用。当它们出现在《紫罗兰》的第二期时,张爱玲第一次引起了上海文坛的注意。

接下来,这位22岁的女作家在常德公寓的作品,如《诱惑中的爱》、《金锁记》、《封锁》、《心经》和《花开花谢》在上海相继推出。对此,张爱玲在1943年8月发表的散文《上海人》中说:

“我为上海话写了一篇香港传奇,包括七篇文章:《第一香白木香》、《第二香白木香》、《茉莉花香》、《心经》、《琉璃瓦》、《封锁》、《诱惑中的爱情》。当我写它的时候,我总是想到上海人,因为我试图从上海人的角度来看香港。只有上海人才知道我的写作哪里不尽如人意。”

聂耳、郁达夫、张爱玲……常德路上的文人旧事

张爱玲作品《流言与传奇》的封面

张爱玲在常德公寓的生活很舒适。她不喜欢社交。她经常站在阳台上看哈尔滨花园(现在位于上海展览中心)的聚会,看街景。周守娟曾经提到:

“我独自一人把样品拿到公寓里保管。她乘电梯直接上了六楼。她被张女士招待到一个干净漂亮的客厅,并见到了她的阿姨。在这个茶会上,没有其他客人,只有他们的阿姨和侄子和我。茶是黄油红茶,点的是甜而咸的西点。它非常漂亮,甚至茶杯和碟子也非常漂亮。”

聂耳、郁达夫、张爱玲……常德路上的文人旧事

可以说,张爱玲在常德公寓充分展示了她的才华。从1943年夏天开始,她很快就变得受欢迎,她一生中几乎所有最重要的作品都已经出版。1947年,她和姑姑搬进了卡尔顿公寓(后来改名为长江公寓,现在黄河路65号),并于1952年夏天出国。20世纪80年代,在她最后一部作品《小团圆》中,写于美国洛杉矶,当她住在常德公寓时,仍然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许多旧事。

聂耳、郁达夫、张爱玲……常德路上的文人旧事

李家赫

郁达夫度过了一段艰难而舒适的时光

常德路81弄1476号和1442号是上海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郁达夫的故居。这里的两层房屋是由犹太人哈同出资建造的,前者是没有天井的东方风格的房屋;后来,它被做成石库门的房子,有天井和更多的“三层楼亭”和“老虎窗”。

聂耳、郁达夫、张爱玲……常德路上的文人旧事

郁达夫李家赫故居

1922年7月中旬,郁达夫结束了在日本的学习,从神户乘船回国。在上海期间,他回顾了过去的经历,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所以他更加关注底层劳动群众的疾苦,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1927年1月14日,郁达夫遇见了王映霞,他的眼睛像水一样明亮。第二年2月,两人在杭州结婚,夫妇俩租住在上海嘉禾巷1476号。

聂耳、郁达夫、张爱玲……常德路上的文人旧事

当时郁达夫的经济状况不好,所以借的李家赫1476号是一个月租8元的穷旧居;使用面积不大,只有楼上的第一个房间有足够的光线。虽然家里的木制品是从商店里租来的,甚至连电灯都没有安装,但它仍然是一个温暖的地方。这对夫妇没有告诉他们的朋友他们的地址,所以没有亲戚或朋友来打扰他们;当他们坐在闷热的房间里时,他们一起谈论过去、未来和未出生的生命。王映霞的爷爷和妈妈住在嘉禾巷1442号,属于条件较好的收购后,月租金12元;因为她住得很近,所以她每天在她妈妈家吃三顿饭。

聂耳、郁达夫、张爱玲……常德路上的文人旧事

晚上,郁达夫和王映霞经常走出嘉禾,去树下散步。在鸡西菲尔路(现在的万航都路)和豫园路,你有时会遇到曹家的独轮车过来做生意。他们坐在车的两边,手牵着手,一路上和身后的推着车的人聊天,这真的很有趣;当他们到家时,他们仍然非常兴奋。我和王映霞的郁达夫提到:

聂耳、郁达夫、张爱玲……常德路上的文人旧事

“在两颗心充满喜悦之后,我觉得我再也说不出别的了。当我们走得有点累的时候,我们很自然地回到了小楼。太阳是我们的时钟,气候是我们的温度计。在这个十里洋场的角落里,很少有人能了解我们当时的满意程度。”

可以说他们在这里既痛苦又舒适。

郁达夫与王映霞

然而,郁达夫在李家赫生活的五年时间里,并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小家庭。在坚持创作的同时,他参与发起了中国自由运动联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加入了宋庆龄领导的中国民权保护联盟,并出席了上海文化反帝抗日同盟的成立大会。此外,1932年2月4日,他与鲁迅、茅盾联合发表《上海文化圈告诉世界》,谴责日本侵略上海发动“128”事变。

聂耳、郁达夫、张爱玲……常德路上的文人旧事

“静安寺车栈”[S2/]

申城的有轨电车交通从哪里开始[/s2/]

常德路80号曾是英国上海电车公司设立的“静安寺车栈”。这可以视为上海有轨电车交通的起点。

1906年4月,英国上海电车公司开始铺设电车轨道;随后,在和德路(现常德路)购买了12亩土地建造“静安寺车栈”,用钢柱支撑的波纹铁皮屋顶房屋(面积近6500平方米),以及一个检票室、一个汽车服务室、一个铁匠铺等。

1908年3月5日,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开通,从静安寺出发,经过豫园路、和德路、爱文一路(现北京西路)、卡迪路(现石门二路)、静安寺路(现南京西路)和南京路(现南京东路),向东开往外滩,向南开往上海大会(现上海外滩华德福)。1914年11月15日, 上海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开通,运行于郑家木大桥(现延安东路、福建中路)和老赵大桥(现福建路桥)之间。 全程超过一公里,有两个车站和不同的汽车。到1936年底,英国公司上海电车公司的资本增加到60多万英镑,拥有100多辆电车和无轨电车,总共开通了20条线路。

聂耳、郁达夫、张爱玲……常德路上的文人旧事

有轨电车经过静安寺附近

过去,张爱玲的常德公寓离“静安寺车栈”不远。她有时站在阳台上看电车。她写于1943年的散文《公寓生活的乐趣》说:

“我们的公寓毗邻电车厂,但我仍然不知道电车什么时候回家。“电车回家”这句话似乎不太恰当——人们普遍认为电车是一台没有灵魂的机器,“家”这个词有着无数的情感联系。但是你没有看到电车进入工厂的特殊情况吗?一辆车加入另一辆车,就像一个排队的孩子,吵吵闹闹,大喊大叫,高兴地按响了哑铃:“克林,克雷,克雷,克雷!”在噪音中,有一点疲劳的迹象。他们是正在睡觉的孩子,等着妈妈给他们擦洗。车里的灯很亮。专门从事下班售票员业务的小贩在叫卖面包。有时,所有的电车都进入工厂,只留下一辆,神秘地,像被遗弃了一样,停在街上。从上面往下看,我在午夜的月光下看到了它白色的肚子。"

聂耳、郁达夫、张爱玲……常德路上的文人旧事

英国商业上海电车公司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国上海电车公司立即被日本侵略上海所控制;抗日战争胜利后,它仍由英国商人经营,但航线减少到十三条。1952年11月,企业被征用,上海电车公司成立;1957年6月,所有的汽车和电车企业都并入了上海公共交通公司。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聂耳、郁达夫、张爱玲……常德路上的文人旧事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30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