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33字,读完约3分钟

据来自静安区的消息,5月22日,上海市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在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举办了主题为“让“活教育”理念在学校扎根”的研讨会,向全市30多所成员学校介绍了该校在陈鹤琴“活教育”思想指导下开展小公民教育实践探索的成果。

静安一中心小学小公民教育在全市推广

第一区中心小学是中国近代教育家陈鹤琴于1930年创办的一所著名学校,也是陈鹤琴“生活教育”思想的重要实践基地。20年来,根据现代社会发展和教育变革的需要,围绕探索和培养“现代小公民”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陈鹤琴的“生活教育”思想得到了延续和创新,更加符合时代的需要、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实际。学校在“小公民教育”方面的经验和成果也获得了2017年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并代表上海市参加了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价活动。

静安一中心小学小公民教育在全市推广

在这次教育研讨会上,第一区中心校长张敏带领三位骨干教师,就如何通过小公民教育实践,推动陈鹤琴“生活教育”思想深入人心,发表了主旨演讲。记者从专题报道中了解到,学校围绕“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三个核心要素:目的论、课程理论和方法论,全面推进青年公民教育。

静安一中心小学小公民教育在全市推广

首先,在“生活教育”的目的论指导下,学校为青年公民设计了教育培养目标。“生活教育”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人、中国人、现代中国人”。学校小公民教育培养目标的设计,着眼于“生活教育”目的论中“成为现代中国人”培养目标的探讨,主要目标是培养孩子在新的时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责任和义务。其次,在“生活教育”课程理论的指导下,学校构建了小公民教育课程体系。学校教研团队从陈鹤琴“五指活动”课程出发,结合现代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开发了横向延伸的“五指课程+”,纵向跨越五个年级的“现代小公民十大素养体验课程”和“现代小公民全学科活动”,构建了融合学科知识、道德和价值观教育的“小公民教育”课程框架。此外,在“生活教育”方法论的指导下,学校构建了小公民教育的实施路径。“生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做中学、做中学、做中学”。学校教研团队围绕学生的实践体验和自主参与,构建了“小公民教育”的五条实施路径,即通过在小公民十大素养课程中实施让儿童体验感知和实践的策略,实现“内化在心中,外化在行动中”;通过“师生联动”的实施策略,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参与评价设计和评价过程的评价策略,可以实现“主动内化和长期发展”;通过“小公民自治”的辅助策略,实现“实践延伸和自主管理”;通过家长参与课程实施的保障策略,可以实现“家校合作、资源共享”。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静安一中心小学小公民教育在全市推广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28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