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84字,读完约2分钟

在上海垃圾分类推广中,静安区宝山路街道与复旦大学合作研究,引入“行为”理论,引导居民培养主动分类意识。效果如何?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smg媒体中心的主持人黄浩。

黄浩来到社区后,做了一个小测试。喝完豆浆后,他拿起一个一次性纸杯,准备把它扔进可回收物品中。志愿者阻止了他。“这不能放在可回收的垃圾里。这个纸杯不仅仅是一个纸杯。它在一次性杯子外面涂了一层薄膜,所以不能放在可回收的垃圾中,所以必须放在干燥的垃圾中。”

静安区引进"行为学"课题研究推进垃圾分类

第一次测试通过后,黄浩继续观察,发现居民在垃圾分类方面做得很好,于是他拦住一位居民问为什么。

宝云大厦的居民严维国告诉黄浩:养成好习惯的原因是复旦大学的老师来上课。

那么,复旦大学的老师怎么说?黄浩咨询了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后李长军。李博士详细解释了复旦大学玛丽·哈德教授提出的垃圾分类意愿-习惯行为模型。研究发现:如何产生垃圾分类的行为和加强习惯的形成,一个特别重要的点是责任是否明确。我们认为,产生垃圾的居民主要负责垃圾分类。为什么?因为你制造垃圾,你应该对此负责。对于包装运输社区,我们主要使用了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我们专门制作了一份宣传小册子进行上门宣传,强调产生垃圾的居民是垃圾分类的主要责任人,他应该对此负责。

静安区引进"行为学"课题研究推进垃圾分类

早在2017年,当社区开展上门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时,静安区宝山路街道童渊居委会就拿着这份专门的传单挨家挨户进行宣传。

“第二,我们对志愿者进行了专门培训。当我们要求志愿者值班时,他们只是鼓励每个人,帮助每个人,帮助每个人,而不能主动取代他。”李博士接着解释说:“第三个方面,我们已经划分了清洁人员的工作。我们认为清洁人员的第二次分拣时间不能与居民早晚送货高峰期重合,因为如果重合,会给居民一个误解,以为垃圾分拣是清洁人员的事。最终,你会有一个动机。我必须做垃圾分类。我已经确信我必须开始垃圾分类。在这个时候,你会愿意去分类垃圾。”

静安区引进"行为学"课题研究推进垃圾分类

静安区宝山路街道办事处主任胡建文说:“我们与复旦大学合作,专门邀请了一些教授给我们现场观察和分析,帮助我们指导垃圾分类应该如何更加科学,把握重点。”因此,我们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静安区引进"行为学"课题研究推进垃圾分类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25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