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28字,读完约4分钟

描述:陈刚现场演奏了《朱良》和其他曲目

今年是中国第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朱良》首演60周年。这是两位20岁出头的年轻学生的作品,已经流传了半个多世纪,向全世界传播着中国文化的蝴蝶梦。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刚,一个24岁的学生在音乐创作系,谁是在朱良器乐,现在是一个84岁的男人。

“我其实是浦东人,我爷爷的家在今天的北蔡区。”近日,陈刚走上浦东图书馆600人讲堂的舞台,不仅现场表演了《朱良》等曲目,还与观众分享了60年艺术人生的心路历程。本周日,为庆祝《朱良》诞生60周年,由《朱良》到《爱》的新媒体交响乐音乐会《奉献》将在东方艺术中心上演

耄耋老者回到“浦东老家”讲述最初的故事

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的结晶

“创作时,何26岁,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系学生;我今年24岁,我是一名作文学生。我们在那个时代写了一部纯粹的作品。”陈刚笑着说,有一次有人问他朱良是否包含他的个人爱情故事。他否认了。“当时我并没有真正谈及爱情。我没有别的想法。新生的小牛不怕老虎。我想用交响乐把中国的故事讲好。”

耄耋老者回到“浦东老家”讲述最初的故事

在陈刚看来,“朱良”是“一个梦”,“林妹妹从天而降”,“时间、地点、人的结晶”。1949年以前,只有管弦乐作品是代表中国形象的西方音乐作品,它们并没有广泛传播。陈刚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必要有一部代表国家形象的交响乐。

耄耋老者回到“浦东老家”讲述最初的故事

1953年,新中国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梁祝》上映并引起轰动。周恩来总理还称之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中文版”,并将其介绍到国外。因此,出生于粤剧团的何成功地创作了小提琴四重奏《》,又名《小。后来,为了给新中国的10岁生日献礼,他决定在以前作品的基础上创作《朱良》,但遇到了瓶颈。何占豪给陈刚发了一份创意邀请函。没想到,陈刚谢绝了。

耄耋老者回到“浦东老家”讲述最初的故事

“我是一个严肃的作曲家。为什么你们是“业余的”?我马上就要毕业了,现在从事毕业设计已经太晚了。”陈刚在演讲中表达了他当时真实的内心想法。幸运的是,陈刚的导师给了他“绿灯”,取消了他的毕业工作,所以陈刚加入了朱良的创作。

耄耋老者回到“浦东老家”讲述最初的故事

陈刚透露,促成朱良诞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指的是时任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的孟波。占豪负责旋律,陈刚负责配器。朱良的初稿没有最熟悉的将来变成蝴蝶。孟波问:“为什么不‘变成一只蝴蝶’?”占豪回答说:“‘变成蝴蝶’是迷信,在新中国长大的年轻人不相信。”孟波说:“‘变成蝴蝶’是最浪漫的抵抗。”他和陈二人加成了一只蝴蝶,这可以称为朱良的灵魂。1958年,面对提交的三部作品,即《大钢铁厂》、《女民兵》和《朱良》,孟波在《朱良》旁边画了一个圆点,以极大的勇气描绘了爱情。1959年5月,《朱良》在上海首演成功,19岁的于丽娜独奏小提琴。次年,苏联著名指挥家曹鹏第一次出国演出《朱良》,从此《朱良》走向世界。“没有孟波的‘一点’,朱良就不会成功。”陈刚回忆起过去,但他仍然无法掩饰自己的兴奋。

耄耋老者回到“浦东老家”讲述最初的故事

艺术比艺术家长寿

今年,围绕“朱良”的纪念活动层出不穷。就在讲座的前一天晚上,陈刚惊喜地看到,四个月前由94岁的、86岁的何、79岁的于丽娜共同录制的《的故事》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一切都像昨天发生的事情。好像昨天我和何合作了《梁祝》。我第一次看到于丽娜在舞台上表演,曹鹏在国外指挥《梁祝》。一切都是如此清晰和生动。”陈刚被深深感动了。

耄耋老者回到“浦东老家”讲述最初的故事

六十年后,“朱良”已经成为中国的“乐谱”,在世界各地演奏。《朱良》的演出必须使用中国铃鼓,这永久地改变了外国交响乐团的乐器库。“什么是艺术?”陈刚自问自答:“它比艺术家更长寿。”

讲座中,陈刚演奏了本周日在东夷举行的个人演唱会的曲目。上半场,他演奏了交响乐序曲《奉献》和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在下半场,他演奏了钢琴协奏曲《梁祝》和最新的交响诗《爱与悲伤——欣赏杨贵妃》。最后三首歌都与爱有关,而奉献是整体情况的最高境界。

耄耋老者回到“浦东老家”讲述最初的故事

1986年首演的《王昭君》,是历史上第一次以小提琴协奏曲的形式表达中国历史题材的《昭君的表演》。陈刚以小提琴独奏、交响乐和合唱的形式描绘的王昭君,美丽而高贵,感情丰富,性格多样。届时,余丽娜的弟子黄蒙拉将负责小提琴独奏。今年4月,在“上海之春”闭幕舞台上首演的《爱与悲——和倪一起欣赏。陈刚说,写《爱》的基础是“朱良”和“王昭君”,他有更大的同情心,“我希望表达‘伟大的爱’。”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耄耋老者回到“浦东老家”讲述最初的故事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21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