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850字,读完约12分钟

描述:海事学院的四层教学楼曾经是浦东最高的建筑。照片由海达提供

描述:韩设计的校徽和原门牌号保存在学校历史博物馆。符佳

描述:上海海事大学庆祝成立110周年。照片由海达提供

描述:2004年,上海海事大学开始在港口附近的海滩上建设。照片由海达提供

浦东第一所大学庆祝成立110周年。寻找它的成长台阶,我们可以看到一代又一代人对“海从斯开始,物以类聚”的不懈追求,感受到浦东高等教育和产业发展的脉搏。

10月20日,临港新区海港大道1550号,红旗招展,宾客盈门。值此中国高等航海教育建校110周年和上海海事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67岁的韩再次来到学校图书馆7楼。

走进学校熟悉的历史博物馆,推开一个方形的“舷窗”,乍一看,它是校园的中轴线;通过正门,浩瀚的东海和海边的“大风车”尽收眼底;望向远方,蓝天白云下蜿蜒的东海大桥和洋山港清晰可见。

"这是看港口的最佳角度,你还可以看到海达最美的风景!"在上海海事大学学习工作了45年的“老主人”韩,是学校校徽的设计者。他还用无数的照片记录了上海大学校园的变迁和浦东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印记:浦东第一所大学是今天上海海事大学的前身——上海海事学院;然而,临港大学城的发展始于海大大学的整体搬迁。

海始于斯 事善于此——浦东第一所大学这样长大

走进这个以航运、物流、海洋为特征的百年“海洋”学校,探索它的成长之路,我们可以看到一代又一代海中成人对“海从斯里兰卡开始,物尽其用”的不懈追求,感受浦东高等教育和产业发展的脉搏。

稻田里青蛙的声音

浦东第一所大学

当时,韩对的刻苦学习充满了思考,但他不明白这所名为上海的航海院校在中国高等航海教育史上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1974年,22岁的内蒙古知识青年韩被推荐到上海海事学院学习,主修航海船舶驾驶。他还清楚地记得45年前第一次来学校时的情景:“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学校的四层教学主楼,它耸立在农田和低矮的村舍里。”

当时,韩对的刻苦学习充满了思考,但他不明白这所名为上海的航海院校在中国高等航海教育史上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上海是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的发源地。1909年,上海高等工业学校为了维护海权、挽救航权,成立了船舶管理系,开创了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的先河。近半个世纪后,学校更名为吴淞商船学校、吴淞商船学院、重庆商船学院和上海航海学院。它去过上海和重庆的许多地方。在最困难的时候,它只能租江顺伦,这是停泊在港口,作为校园。直到1958年9月,交通部决定恢复上海的高等航海教育,上海海事局和上海船舶修理厂负责筹建上海海事学院及其附属的中等专业学校,这些学校位于上海市川沙县杨静区。

海始于斯 事善于此——浦东第一所大学这样长大

1959年7月,上海海事大学正式成立,浦东高等教育开始。学院在第一期招收了83名学生,并开设了一个船舶驾驶班和两个轮机管理班。由于民生路校区的建设尚未完成,1959年9月5日新生入学后,学校临时借用了外滩中山东一路17号、23号楼的部分楼层进行教学和办公。每天早上,身穿白色制服的学生在外滩排队进行晨跑,外滩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海始于斯 事善于此——浦东第一所大学这样长大

1959年10月,上海海事大学第一座教学楼在一片稻田中破土动工,全体师生员工参加了现场工作,共同建成了校园。次年6月,这座四层教学楼正式竣工。二十多年来,海事学院的主楼一直代表着浦东的高度,是长江沿岸一个独特的地标。

海始于斯 事善于此——浦东第一所大学这样长大

"上海海事大学的校门已经换了好几次了,这很有趣."韩回忆说,他报到那天看到的是最早的学校大门,它建在民生村弯弯曲曲的村道旁,周围是农田,许多校友亲切地称之为“歪门邪道”。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浦东的开发开放,海事学院多次扩建,并在浦东大道上新开了一个校门,“浦东大道1550号”,被锁定为上海海事学院的门牌号。

海始于斯 事善于此——浦东第一所大学这样长大

海事学院在民生路时代留下了太多的回忆。建于1980年的室外游泳池是老师和学生锻炼身体的好地方,每个海大毕业生都会游泳的传说一直延续到今天;该水塔建于1981年,设计容量为100吨,可为校园内近1000名师生供水。它也是地标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前,学校基本上被农田包围。“在夏天的夜晚,天空中的星星非常明亮,图书馆灯火通明,田野里的青蛙发出声音。这真的有点像古代的“米花说好年景,听青蛙叫”的意思。”校友刘泽宇回忆道。

海始于斯 事善于此——浦东第一所大学这样长大

民生路校园里百年老树“大榕树”及其下经过多年洗礼打磨的石凳,是每一个海事学生不可磨灭的青春记忆。"其实,大榕树的名字不是真的,它是一棵大榕树!"海大团委书记亮亮是一名80后学生。2001年,他开始在民生路大学读本科。他向记者描述了这棵大树在他的学生生涯中的重要地位:早上,他从宿舍走到教学楼,经过“大榕树”。树上满是晨读的学生;中午,在不同教学楼上课的情侣在树下相遇,一起去食堂;晚上,“大榕树”被数百个热水瓶包围着。吃完晚饭后,学生们拿着热水瓶去制造热水。

海始于斯 事善于此——浦东第一所大学这样长大

“2012年民生路校区被拆除时,校友们最怀念的是‘大榕树’。”亮亮说,老校区原址建有高档建筑,但这棵树由于年代久远,一直受到环保部门的保护,成为浦东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珍贵见证。当年,“大榕树下”的石凳和民生校区教室里的木桌椅也被搬进了学校历史博物馆。

海始于斯 事善于此——浦东第一所大学这样长大

上海海事大学为中国航运业培养了一大批骨干人才。随着中国航运物流业的发展,上海吹响了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号角,海事学院前的民生路也逐渐成为上海著名的航运街,拥有众多的航运研究机构和高端智库。

海事学院毕业的校友喜欢回到他们的母校谈论商业。因此,学校门口的岐山路成了浦东著名的美食街。这条路上的小店人气指数被航运业嘲笑为“航运指数的风向标”:只要龙虾生意好,就意味着航运物流将进入上升期。

在未来之城

在滩涂上勇敢行走

“当时,我们提议把新校址定在海港大道1550号,就是为了纪念在民生路的海大近半个世纪。”

2004年5月,上海海事大学升格为上海海事大学。同年11月,上海海事大学临港校区奠基。作为先锋,海大成为第一所致力于临港发展的大学。

从繁华的浦东中心到当时几乎无人居住的上海东南角,“我的大学”是如何在沙滩上崛起的?韩在海事大学做了半辈子的宣传工作,为二十多名毕业生拍摄了的照片,拿起相机开始录制。每半个月或一个月,他都会坐班车或开车去临港拍摄新校区的建设进度。当时从市区到临港的交通很不方便,来回要花三四个小时,但是韩一点也不觉得累。

海始于斯 事善于此——浦东第一所大学这样长大

他的镜头记录了2008年大雪后民生路校区和临港校区不可重复的雪景;它记录了如何将世界上最大、功能最强的特种仿真船吴淞号引入到商船学院这个大学传统的强势专业面前的过程。智慧湖挖出的泥土,连同民生路校区和吴淞校区的泥土,逐渐堆积成上海高校罕见的山坡——海晏山;31.35米高的中国海事南汇嘴灯塔亮起。作为中国第一个位于大学校园的固定航标,它至今仍在使用...海大校园建设中的大事件一个接一个被串连起来,临港第一所大学的成长档案也被抛在后面。

海始于斯 事善于此——浦东第一所大学这样长大

2008年,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交通部签署协议,共同建设上海海事大学。正是在这一年,上海海事大学从民生路迁至临港,为上海城市发展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服务。校园变大了,从370亩增加到2000亩,增加了六倍;校园更加美丽,蜿蜒的余明桥,小范颖的智慧湖,获得鲁班奖的学校图书馆都像以前一样新。这时,老师和学生惊喜地发现,在香港附近充满希望的校园里,有一个不变的数字,唤醒了每个人的记忆,那就是1550号!

海始于斯 事善于此——浦东第一所大学这样长大

“当时,我们提议把新校址定在海港大道1550号,就是为了纪念在民生路的海大近半个世纪。”学校透露,学校历史博物馆专门收藏并展示了民生校区内印有“浦东大道1550号”的绿色门牌号。

去年,海大发布了校园道路命名规则,将船政、吴淞、航运、海事等学校名称和唐文志、张謇、沙振兵、王伯群等学校历史人物纳入校园道路命名,并在香港附近的新校园土地上书写学校历史。

它已经在港口扎根12年了。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和自贸区新港区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上海海事大学凭借其专业优势,已成为一所集工程、管理、经济、法律、文学、科学、艺术等学科于一体的多学科大学。随着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电机大学、上海建桥大学和上海电力大学的相继入驻,当年的先行者不再孤单,临港大学城已成为上海三大大学城之一。

海始于斯 事善于此——浦东第一所大学这样长大

"对于海达和临港,我选择了正确的."韩浩,海大物流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副院长。十多年前,他离开同济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到海事大学工作。他经历了运输和物流专业的快速发展。曾有一段时间,该系四个专业的30多名教师挤在民生路老校区3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如今,学校的办学环境和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海始于斯 事善于此——浦东第一所大学这样长大

仅在过去的十年里,海达就向全国输送了数万名高端人才,在行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声誉,成为全国交通物流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培训基地。去年,海事大学被列入上海市高水平大学和一级本科、一级研究生建设计划。

[/s2/]“国家的重大责任”[S2/]

“海达100年的办学历史为国家航运、物流和海洋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见证了中国海权由弱变强、由衰变盛、由辱变荣的历程。”

航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密不可分,航运人才的培养与航运经济强国的建设息息相关。一百年前,当中国的高等航海教育从上海起步时,中国海船的船长和轮机长“被外国人牵着手”,这引起了有志之士的高喊:“中国迫切需要培养自己的船长”;一百年后的今天,作为培养高层次航运人才的摇篮,上海海事大学有16万名毕业生从校园涌向祖国的江河湖海,成为中国航运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今,超过一半的中国商船船长来自同一所大学——上海海事大学。

海始于斯 事善于此——浦东第一所大学这样长大

翻阅海事大学的校友档案,你会发现一系列的“第一”展现了海达“兴学育人、强海兴国”的卓越成就:中国远洋船舶第一任女轮机长王亚甫、中国远洋船舶第一任女船长孔庆芬、在亚丁湾遭遇海盗成功自救的第一艘船舶船长彭伟源、吴惠国、顾维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亚丁湾护航编队中不穿军装的“特别联络官” ...

海始于斯 事善于此——浦东第一所大学这样长大

有趣的是,中国南北两极科研船龙雪号的三名女飞行员都来自上海海事大学。2009年,谢洁芝成为首位在“雪龙”号上“破冰航行”的女性。2012年,白成为第一位横渡北极的中国女性。2014年,青年教师龚再次外出...就在几天前,中国第一艘自行建造的极地科学研究破冰船“雪龙2号”抛锚并驶向南极。海大商船学院总工程师薛明锁担任船上的大管轮,负责学校和宝钢股份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发和批量生产的近1000吨极地专用低温钢,也用于“龙雪2号”南极考察“御寒保暖”的建设。

海始于斯 事善于此——浦东第一所大学这样长大

“大海始于斯里兰卡”,这说明了海达人对大海的深厚感情;“精于此道”表达了追求完美、追求卓越、培养一流人才的信心和决心。上海海事大学校长黄有芳表示,从“学院”到“大学”,从单一的海洋学科发展到以航运、物流、海洋为特色的多学科大学,在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在保持港口、航运传统优势的同时,逐步拓展到物流、海洋等新领域,形成了“三条腿”的组合优势,综合科研实力明显提升。2017年,学校工程首次进入了两个全球学科排名,而esi工程进入了世界前1%;Scopus是一个港口和航运物流学科,在过去的五年里一直位居世界第一;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供应链研究所等智库的建设卓有成效。

海始于斯 事善于此——浦东第一所大学这样长大

“海达100年的办学历史为国家航运、物流和海洋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见证了中国海权由弱变强、由衰变盛、由辱变荣的历程。”上海海事大学党委书记宋宝如认为,“海大队长”是海大16万毕业生的楷模。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可贵之处,那就是继承和发扬了“百年吴淞商人精神”:爱国、务实、坚韧和严谨...秉承“忠诚与尊重”的校训精神,坚持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俱进,与航运业共同发展。

海始于斯 事善于此——浦东第一所大学这样长大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浦东,全面开放的自由贸易区临港新区,使海达充满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宋宝如表示,今后学校将继续充分发挥办学特色和学术优势,进一步推进新区供应链、沿海搭载、国际船舶注册、集装箱和港口大数据等领域的研究,努力成为新区培养国际人才的蓄水池,为港口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在建设高水平海事大学的征途上迈出更加坚实的一步。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海始于斯 事善于此——浦东第一所大学这样长大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21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