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48字,读完约3分钟

昨天,以“我们的创业之路”为主题的浦东新区“家庭之门”创业服务主题展在浦东新区党建服务中心举行。展览回顾了自1997年以来浦东人民创业和相关政策的变化。

从“联合帮助”到“三区联动”[S2/]

"第一个非正规就业劳工组织是由我们去上海的外籍妻子经营的."看到展板上的老照片,上港新村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的就业负责人王海珍说:“1997年8月26日,上港联帮创业成立。当时,这对夫妇开了一家洗车店。后来,他们在一家购物中心开了一家分店,生意非常好。”

浦东人创业之路越走越宽 从"联帮"到"三区联动"

“连邦”是20世纪90年代末的热门词汇。截至2014年12月31日,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结束了“历史使命”,浦东新区有5000多个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从业人员6万多人。

浦东新区就业促进中心副主任傅代浩从1999年开始接触创业。“最早,我们主要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吃饭问题。”傅代浩介绍道。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通过“创业带动就业”,逐步解决了更多人的就业问题。傅代浩回忆说,在浦东“开超市”和“开诊所”等一系列措施都走在了上海的前列。“当时,一位复旦大学的高材生想创业,但他没有钱,也没有资源。我们会为他找到生意和资源,这样他就能在创业的最初阶段成功生存。现在他已经成为我们创业指导专家志愿者服务小组的一员。”傅代浩说。

浦东人创业之路越走越宽 从"联帮"到"三区联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家精神的旧载体正在消失。在新的时代,浦东人的创业也有了新的载体。浦东人不再需要在街上摆摊,在违章建筑里开店。相反,它是门口的孵化基地和公园里的共享站。傅代浩介绍说,新区已建成四个“前沿”创业孵化实验基地,另外三个正在筹建中。“校园”、“社区”和“公园”的联系也更加紧密。更令人欣慰的是,企业家获得了更多的补贴,如贷款、社会保障和租金。

浦东人创业之路越走越宽 从"联帮"到"三区联动"

“折腾”的人总是在路上[/s2/]

看完展览后,70后企业家张羽感慨良多。2006年,热爱汽车的张羽从国有企业辞职下海。他在外高桥租了一栋600平方米的厂房,招聘了几名维修工人,并开办了一家汽车维修服务机构。

“一开始很难。”张羽说:“房租和工资都需要钱,财政压力很大。”他和几个工人经常在门口蹲一天,很难等着做生意。一天下午,一辆林肯在工厂门口抛锚了。张羽和工人们花了四天时间,终于找到了原因——垫圈有问题。然而,垫圈需要进口,这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张羽灵机一动,用橡胶切了一个垫圈,一下子就全部搞定了。店主非常感激。

浦东人创业之路越走越宽 从"联帮"到"三区联动"

没想到,这位车主是一家汽车俱乐部的老板。经过店主的宣传,张羽的修理店在外高桥出名了,生意也逐渐好转。

2015年,喜欢折腾的张羽转向了软件。2016年,他们共同创办了一家大型数据可视化公司。第一笔大额订单来自工行。“当时,工行的数据中心需要进行数据可视化,但前后修改了60多份草案,他们仍然不满意。他们找到我们后,我们通宵加班,只修改了两份草稿就完成了任务。”张羽说。

浦东人创业之路越走越宽 从"联帮"到"三区联动"

2017年,张羽的大数据项目获得浦东新区“家庭之门”创业大赛一等奖。"政府的开放和社会保障补贴缓解了我们的巨大压力."张羽说:“因此,我们可以放开我们的勇气,继续蹲下去。”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浦东人创业之路越走越宽 从"联帮"到"三区联动"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21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