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80字,读完约8分钟

70年悄悄过去了,上海的供电和供电服务的历史已经编织在无数居民的记忆中。从简单的荧光灯到家用电器,如冰箱和空开关,它们成为普通的物体;从分摊电费到每个家庭拥有自己的独立电表;从用电高峰到电力设施改造后用电畅通。上海的电力供应和消费服务经常升级,给居民的生活增加了更多的舒适。

黄浦这个居民小区的用电史 见证上海电力70年升级

位于黄浦区延安东路1292弄的君乐小区就是这一历史的见证。它建于20世纪20年代,有近一百年的历史。深藏在熙熙攘攘的“老城区”里的居民,在过去的70年里,经历了上海供电和用电服务的每一次升级,许多情感油然而生。

那年电力短缺

只有“蜡烛火”[S2/]

“分摊”电费

上海作为中国最早的城市,电力工业已经走过了140年。城市配电网最早形成,许多变电站、支架/电缆和地下电缆的运行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然而,由于屡遭战争破坏和年久失修,1949年上海解放时,木杆腐烂了,横担生锈了,绝缘电线损坏了,绝缘体破裂了,等等。在城市的销售网络系统中随处可见。

黄浦这个居民小区的用电史 见证上海电力70年升级

去年刚刚退休的君乐社区居民王忠立说:“电,我们一直都有。”“我过去常听父母说,解放前这里使用电灯。自1950年以来,当时的电力公司对旧的电力设施进行了大规模的维护和设备改造。路上的断线已经修好,灯也可以正常使用了。”

黄浦这个居民小区的用电史 见证上海电力70年升级

王忠立出生于1958年,家里有12个兄弟姐妹。当人口达到高峰时,他家的15个人不得不挤在只有25平方米的两个房间里。从我记事起,我家的两个荧光灯就一直亮着。他年轻时,他的家用电器仅限于此。“那时,电灯的瓦数很小,不太亮,老人称之为‘蜡烛火’。我小时候家里连电风扇都没有,更不用说电视和空.了”

黄浦这个居民小区的用电史 见证上海电力70年升级

盛夏,太阳一升到西边,君乐社区的居民就用冷水冲走门前的小水泥。然后,全家人开始把躺椅和竹席从家里拖出来,并在狭窄的小巷里占了一个好位置。晚饭和淋浴后,女人穿睡衣,男人和孩子赤膊上阵,坐下来聊天,度过闷热的夏夜,手里拿着花和蒲扇。“很多人都要在巷子里睡到凌晨三四点才回家。后备箱里太热了!电风扇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以后被使用,在家里为不适合在户外睡觉的老人和儿童吹风。君乐社区前居委会书记曲美华说,她比王忠立大两岁,他们从小就是巷子里熟悉的伙伴。

黄浦这个居民小区的用电史 见证上海电力70年升级

那时,电费需要由每个家庭“分摊”。严美华介绍说,“最早的时候,只有一个公用的火桌。门口的十几户人家共用一个。电费是按人头分摊的。哪个家庭的人多,就会多;如果亲戚来住,就算作半个人。后来,居民们在公共消防仪表后面安装了一个小型消防仪表来计算每个月的用电量。十几个小火表的总数和大火表的总数之间不可避免地会有差距,所以每个人分钱都很麻烦。那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时候每个家庭都有一个消防队。”

黄浦这个居民小区的用电史 见证上海电力70年升级

电力发展迅速

家用电器“收集”

“一户一桌”成为现实

改革开放后,上海作为一个前沿热点,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市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迅速提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冰箱、空开关等电器进入了上海人的家庭,独立电表成为现实,这与电力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1981年,君乐社区进行了低压输电线路改造,从220伏提升到380伏,相当于从源头上进行了二次增加,居民的家庭用电有了更大的保障。

然而,在享受凉爽的夏夜时,每个人还是会选择留在巷子里,分享泡在水里的大西瓜,提前降温。“当我第一次吃冰镇西瓜的时候,我对自己说,‘上帝,它太好吃太甜了。我仍然和妈妈闹矛盾,在梦里想要一台冰箱。52岁的张静怡回忆说,起初她妈妈觉得她在浪费电,不愿意买冰箱。张静怡在供电站工作的远房叔叔最终说服了他的母亲:“电费要多少钱?“线路已经为您升级,但您仍然不喜欢它。”因此,1983年“想开”的张静怡一家使用了冰箱,他们仍然是双门进口商品。他坦率地说:“当我吃着从家里冰箱里拿出来的冰西瓜时,我觉得我的小梦想被点亮了!”

黄浦这个居民小区的用电史 见证上海电力70年升级

王钟的家庭也发生了变化。20世纪80年代末,他的家人买了一台新的14英寸的飞跃牌黑白电视机,每天,全家人都看着漂亮的电视。

随着家用电器“飞入寻常百姓家”,城市地区一些地方的用电量将很快减少。在君乐社区,由于电压低,灯光很暗,风扇只能在开到最大档位时微弱地转动。在这种情况下,上海于1988年实施了实用工程,上海电力从源头上提高了供电能力,而低压问题在1989年得到缓解。

黄浦这个居民小区的用电史 见证上海电力70年升级

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富裕起来的君乐社区居民开始安装空音调,电力负荷猛增。那时候,建筑中的空音、微波炉和电火锅的开启应该是错开的,不能同时启动。因为电表容量太小,如果几户同时打开大功率电器,电表的保险丝就会烧断。

黄浦这个居民小区的用电史 见证上海电力70年升级

“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申请独立电表非常困难。如果你要付费,你必须先满足施工条件,然后才能安装。”据曲美华介绍,君乐小区在1993年和1994年安装了独立的电表,是较早安装的几个小区之一。

自1993年以来,上海电力实行“一户一表”,即每户都有自己的电表。在安装电表之前,上海电力将升级区域变电站、框架空线、杆式变压器和区域配电站等配套设施。特别是棚户区和老城区的房屋拥挤,空房狭小,需要克服各种困难。截至1997年底,上海市供电局为君乐社区服务的“一户一表”装机115万台。

黄浦这个居民小区的用电史 见证上海电力70年升级

1997年,上海电力大力开展“照明工程”,即每当居民家中停电时,上海电力负责抢修,并“让灯先亮”,确保人民的日常用电。“照明工程”带来光明、温暖和凉爽。君乐社区的居民告别了“电靠天”的日子,独立电表、彩电、洗衣机、冰箱、微波炉和空调音的梦想都实现了。

黄浦这个居民小区的用电史 见证上海电力70年升级

“光明工程”解决难题

五年内没有停电[/s2/]

随着改革开放,上海的经济发展迅速。短短几十年间,居民对电能的需求日益增加,老城区和社区的配电网面临着“无法承受”的问题。2010年后的一系列“插曲”也催生了最终的转型计划。

那时,君乐社区已经“90岁了”,电线也越来越旧了。天气炎热时,经常报告停电进行维修。2013年夏天,上海经历了百年一遇的高温天气。8月8日,41.4摄氏度创下最高气温纪录。当晚,延东黄陂箱式变压器B低压开关因高负荷多次跳闸,小区88户断电。屈美华说:“那晚我印象深刻,停了三次电。”经调查,变压器容量为500 kVA,在极端高温下,家家户户都保持空设置,使变压器最大负荷率达到131%,进而导致跳闸。然而,当前脚被修理并且后脚负载再次上升时,将会有第二次行程和第三次行程。接到第三次停电检修报告后,抢修人员带着一大叠图纸到现场检查设备容量和调整负荷,一直忙到凌晨4点。

黄浦这个居民小区的用电史 见证上海电力70年升级

第二天,市供电公司到现场考察,发现君乐小区低压联络线自20世纪80年代初改造以来已经运行了30多年,由于负荷增加,线路供电能力接近饱和,跟不上用电需求;低压家用连接线绝缘老化,存在一定的故障风险,不利于可靠稳定供电;居民住宅内部线路陈旧老化,电表线路容量只有10安培。当用电量达到峰值时,很难携带多种电器同时使用。

黄浦这个居民小区的用电史 见证上海电力70年升级

不久,君乐社区作为试点,被纳入2014年配电网改造计划——“光明工程”。市供电公司计划将军乐居委所在的大沽路小区的电力设施改造到最高标准,以彻底解决夏季用电高峰供电能力不足的问题。

经过充分的规划、沟通和居民的高度合作,试点项目中的三个门牌号都在当年3月21日的一天内完成。当施工队撤离时,所有被堵塞的墙壁都被修复得非常合适,现场的垃圾被清理干净,没有留下一根废电线。

君乐社区有大量的居民,“亮化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批进行,“一房一号、一改计划”。截至6月20日,社区共有921户居民的计量装置已全部更新,电表的前线容量扩大到60安培,供电能力达到8 kW。每个家庭可以同时使用三套1.5马空音、一个2千瓦的加热器、三台电视和两台电脑,冰箱、微波炉和电饭锅一起投入战斗是没有问题的。总车道线改为120平方毫米,分车道线改为70和35平方毫米绝缘线;增加一台630千伏安和两台400千伏安的杆式变压器……君乐小区的供电能力已经一次升级到几个等级,改造的最终目标是“10年不报修,20年不掉队”。

黄浦这个居民小区的用电史 见证上海电力70年升级

经过多年的三伏天试验,居民们亲身感受到了“光明工程”的成效。在过去的五年中,居住区内没有因超载造成的跳闸或停电,也没有因供电设施故障造成的紧急抢修。“现在,在大热天,居民们还可以开着空睡到天亮。”瞿美华说。君乐社区现任居委会书记顾毅也感叹道:“70年来,城市建设越来越现代化,供电服务质量越来越高,老胡同的生活越来越好。将来会更好。”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黄浦这个居民小区的用电史 见证上海电力70年升级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11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