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33字,读完约4分钟

据《劳动日报》报道,这里曾被称为“上海最差的社区”,居民普遍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如今,党建引领的社区协同治理创新模式凝聚人心、温暖人心、赢得人心,红玫瑰遍地开花,让人感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社区治理的认可度、满意度和参与度。

闵行银都苑第一居民区迎来大转变

建立“桥头”[S2/]

76岁的闫阿姨一个人住在镇银都园第一住宅区,她总是和刚搬到这个社区的邻居一起唱着歌:“我们老人像家人一样被照顾和照顾。生活在这个社区真的是我最大的幸福。”

如今,人们早已忘记了曾经在这里加冕的“上海最差社区”的称号。谈到变化,自2012年以来一直担任乔乔镇银都苑第一住宅区党委书记的张学军感触颇深。“可以说,这都是由于住宅区党支部在领导党建工作中的作用,从而带动整个社区开始创新治理。”

闵行银都苑第一居民区迎来大转变

银都园一号小区是建于1995年的拆迁旧社区,也是颛桥镇最早、规模最大的旧社区。它管辖7个新村庄的4,652个家庭,总人口约20,000人。建设初期,颛桥仍是城郊结合部,配套设施不完善,管理力量不足。社会治理一度混乱,居民普遍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因此,它被称为“上海最差的社区”。

闵行银都苑第一居民区迎来大转变

2012年,新任命的居民区“两个委员会”成员精力充沛,他们必须解决“困难”的地方。强大的组织可以使党员强大;坚强的党员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为此,党总支从加强队伍自身建设入手,大力推进“大党委”制度,选举行业委员会主任、物业公司经理和社区民警进入党总支队伍,定期召开班子会议,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和向心力。

闵行银都苑第一居民区迎来大转变

巩固高级骨干的“正能量”

居住区创造的“田园模式”从根本上把握了治理的“牛鼻子”。制度上,建立以居民区总党支部为核心的“1+3+x+n”工作体系。居委会、行业委员会、物业公司各司其职,党员骨干、“三头”(党组组长、村民小组组长、住宅楼组长)、区域单位领导等多主体共同参与,政府职能部门支持并确保“四驾马车”同舟共济,三年来,住宅物业管理费收缴率提高了70%,安装了68个探头和336个走廊防盗门。2015年,社区报警“110”例比上年下降12.4%。2016年,几乎没有发生入室盗窃和“三辆车”盗窃案件,居民安全感明显增强。

闵行银都苑第一居民区迎来大转变

在居民区,292名党员和130名“三头”是这个大家庭最珍贵的财富。通过“党星”评选、“寻找最美的家庭”等活动,22名优秀党员脱颖而出。其中有“十年两万免费门诊”的退休医生郑,“坚守报纸专栏十三年”的,“为市民解难解难的玫瑰花——孔强伟阿姨”...这些“婴儿”是从群众中开始的。

闵行银都苑第一居民区迎来大转变

增强群众组织的“自主性”[/s2/]

当然,归根结底,社区的主人是居民。在党的建设的指导下,我们必须调动我们的积极性。只有让居民走出家门,走进每一个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居民才能有收获和幸福的感觉。

为此,小区专门设立了一个讨论平台,供大家“有事商量”。有一次,为了方便附近停车,一些居民在楼下安装了16把固定锁。其他居民意见很大。通过审议平台,邀请双方按照规则进行辩论、讨论和解决,最终达成“全部拆除”的共识,使这一“长期存在的问题”得以无形中化解。

闵行银都苑第一居民区迎来大转变

通过议题宣传、执行反馈等九项自治议事规则,在这个讨论平台上,车位管理、无照经营整治、专项资金服务群众等社区“重大事件”形成了共识,凝聚了人民智慧,解决了居民“八种语言”之间的问题。

张学军说,从近年来为人民服务的小事中,他深刻认识到基层党组织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最直接的实践者和体现者,只有做一些感人肺腑、温暖人心的事情,才能真正得到人们的赞扬。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闵行银都苑第一居民区迎来大转变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87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