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711字,读完约9分钟

早上,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聚集在医院,踏上了寻求治疗的道路。

来自江苏的王先生经过近千英里的长途跋涉,专程来到上海中山医院。他去找著名的肝肿瘤外科专家周建教授,但发现他要等一个月。但是第二天,他在徐汇医院的病房里遇到了周建教授。

据说求医的路很长,在路上,排队,等待……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走出看医生的漫漫长路?在家享受优质医疗服务?不用离开家就能和医生面对面交流?

2016年4月,上海市徐汇区中山医院医学会正式成立。一年过去了,人们惊喜地发现咨询之路缩短了。这家离家近的二级医院还可以享受前三家医院的大专家的服务;咨询的道路越来越近,没有必要走上千里。“徐惠云医院”可以与专家教授面对面;求医之路变得平坦了。“医学会”把“321”医院变成了一条大道。患者可以直接在他们家门口的社区医院进行检查,并由大专家进行诊断。预约登记和住院手术可以在这里进行。“订单”...王先生告诉亲戚朋友,距离不再是问题,时间也不再是障碍。这样的“上海模式”是超乎想象和令人满意的

徐汇一年365万步走出“医联体”创新路

365天内“医疗协会”的变化来自2.5公里

周建一年前成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的院长,这意味着他不仅需要在中山医院看门诊和做手术,而且每周都要在徐汇医院工作。“说起中山医院到徐汇医院的距离,其实很近,只有2.5公里,步行也就20分钟。然而,在“医学协会”成立之前,这两所医院是非常不同的。一方面,这里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人们充满了声音;在一边,我住在一个不满的病房里,走廊很安静。每次看到这样的场景,我都在想病人需要什么?”周建说:“事实上,病人都想看到大专家,但医疗资源有限,他们都盯着一个目标,挤在一起,所以他们只能牺牲自己的个人时间,但相反,双方失去的比他们获得的多。病人排队很难找到专家,但他们只能交流10分钟多一点;医生每天都超负荷工作,必须小心。”因此,“医疗协会”的出现为患者获取高质量的医疗资源提供了更多的桥梁。“这座桥不仅是从中山到徐汇医院的距离,也是给许多病人带来新希望的道路。”

徐汇一年365万步走出“医联体”创新路

现在,每周有一天,周建将从中山医院步行到徐汇医院。在徐汇医院一整天,从晨会到查房和教学,有时需要手术。“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基本上已经习惯了这2.5公里的旅程,走遍了徐汇医院的每个角落。徐汇医院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有了更方便的医疗指导台,更好的医疗服务和更困难的外科治疗……”周建介绍说,目前,中山医院已有30多名国际国内著名专家作为学术带头人赴徐汇医院。以葛俊波院士工作站、周教授内窥镜工作站、姚教授内窥镜中心、教授甲状腺疾病专业为学术带头人...这些创新措施不仅可以让居民享受到二级医院三级医院专家教授提供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徐汇一年365万步走出“医联体”创新路

院士工作站门口的“专家数据库”一步到位

每天早上7: 30,在家退休的王老伯都在锻炼,但前一段时间,他突然感到胸闷胸痛,如果他稍微动一下,就会有剧烈的胸痛,所以他不得不在家休息。但是经过几天的休息,情况还是不太好,所以王老伯不得不让他的孩子陪他去医院检查,这使得王老伯住进了医院。原来,王老伯的一条冠状动脉是慢性完全闭塞的,多次尝试都无法打开。王老伯住院越多,就越害怕,就吵着要回家。经过几次询问,孩子们最终将王老伯转移到了他家附近的徐汇医院。幸运的是,王老伯碰巧见到了葛俊波院士的工作站,并在徐汇医院安顿下来。入院后第二天,葛院士亲自实施了手术。在葛军波院士和心内科团队的努力下,手术顺利完成。手术后,王老伯的胸闷和胸痛得到缓解,经观察后可以回家了。

徐汇一年365万步走出“医联体”创新路

“我一直认为院士应该在办公室或实验室,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能在如此接近家的医院遇见他们。”王老伯出院那天非常激动。“我今天还参观了徐汇医院,看到走廊上挂着许多新的专家简介。他们都非常强大!这里离我家很近,只是我家前面有一个专家数据库!看完医生后,你再也不用挤公交车来捣乱了!”

徐汇一年365万步走出“医联体”创新路

我国有大量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和心血管危险因素人群。心血管疾病已成为第一大慢性疾病,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医疗风险。葛俊波院士介绍,“特别是急性和危重疾病如心肌梗塞,注意及时治疗的时间,最好是就近原则。”然而,现实令人担忧。人们往往去大医院就医,病人排起了长队,这人为地增加了“看病难”的问题。因此,为了减少病人往返、排队、安排手术的等待时间,我们在二级医院设立了院士工作站,真正做到了为人民做实事,打造了一支优秀的队伍,为医院带来了先进的诊疗技术。改善这里的医疗技术,让患者受益。”

徐汇一年365万步走出“医联体”创新路

双向转诊在最短时间内走“最长”的路

陈老伯今年76岁,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多种疾病。他可以被称为“老病人”,近年来有一件事一直困扰着他。陈老伯经常因为这些疾病而一次又一次摔倒。他一年要住几次医院,最近住进了徐汇医院。躺在内分泌医院的病床上,陈老伯的腿慢慢肿了起来,这让他很不舒服。这天,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内分泌科主任高辛教授走进了陈老伯的病房。最初,在“医学会”成立后,高辛教授开始担任徐汇医院内分泌科的学术带头人,每周至少去徐汇医院查房一次。这次,碰巧遇到了陈老伯。高辛教授发现,陈老伯并不是一种普通的高血压,而是一种罕见的重度内分泌性高血压,这需要进一步的诊断和检测。经教授与徐汇医院内分泌科医师讨论,决定为陈老伯开通从徐中心到中山医院的快速转诊渠道,使陈老伯能及时得到明确诊断并采取个性化治疗方案。

徐汇一年365万步走出“医联体”创新路

无独有偶,周建总统说:“我是一名肝脏肿瘤外科医生,很多病人在手术前都需要肝脏保护,但是在今天的3A医院里做这件事非常困难。”现在有了医学会,我们可以安排这样的病人转到徐汇医院做护肝治疗,等病人符合手术条件后,可以直接在徐汇医院做手术,或者转回中山医院。这样,患者可以得到及时的治疗,大大节省了手术排队的时间,充分利用了医疗资源。”“徐汇区中山医院医疗综合体”的建立,解决了三级医院难以及时救治疑难杂症的难题,有利于合理分流,有序引导病源分流。来自三甲医院的“大牌”专家的进入,不仅给二级医院带来了技术上的提升,也让徐汇医院的患者通过“医学会”享受到了快速转诊的绿色通道,从而避免了大量的路上等待和排队挂号的时间,及时得到了所需的治疗,让人们感到安全、安心、安心。同时,以徐汇医院为枢纽,对社区的辐射将得到加强。中山医院还将派全科医生到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推进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

徐汇一年365万步走出“医联体”创新路

“徐惠云医院”将医生办公室移至患者一侧

2016年12月20日,在一辆从北京开往上海的火车上,收音机发出了紧急求救信号,一名乘客身体不适,急需医生的帮助。巧合的是,徐汇医院中心实验室的一名员工也在列车上。他冲向病人的车厢,病人是一个外国人,由于突然剧烈的腹痛瘫倒在车厢里。在向工作人员展示了自己的身份并简单了解了情况后,他用手机登陆了“徐汇医院”应用程序,并通过远程视频向徐汇医院的急救医生寻求帮助。值班医生通过视频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过去的病史、近期饮食和症状后,更有可能判断患者的肾结石。安抚病人后,他建议列车员采取止痛措施,给病人服用适当的止痛药,病人的症状才得以缓解。三个小时后,当火车到达上海时,病人可以去医院进一步治疗。

徐汇一年365万步走出“医联体”创新路

每当一种疾病爆发,人们都希望医生就在身边,这在“网络+时代”不再是一个梦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的执行主任、“徐汇云医院”的创始人朱福说,现在你不需要亲自去医院,而是可以通过网络把医生的办公室带给病人。“徐惠云医院”是“互联网+医疗”的改革创新模式。以最新的信息智能技术为手段,将实体医院的整体功能移至云端,离线医院服务与在线同步无缝连接,为患者提供便捷、经济、规范、安全的医疗卫生服务。

徐汇一年365万步走出“医联体”创新路

“徐汇云医院建成后,我们的患者可以通过电脑和手机直接治疗和取药,也可以在云医院平台上直接付费,从诊断前的预约挂号到诊断中的治疗和住院,再到诊断后的随访和会诊形成了一个闭环。”朱福说,无论你在哪里,在家里,在工作中,在出差中,甚至在千里之外的偏远山区,你都可以通过登录徐惠云医院得到医生的帮助和指导,让患者不用离开家就能得到急需的快速医疗服务,极大地方便了患者,节约了社会资源。

徐汇一年365万步走出“医联体”创新路

[/s2/]走向全国,打造上海模式的“医疗协会”[S2/]

“现在我们去看医生就像走路一样。当我们有点出汗时,我们就去医院。当我们对疾病感到乐观时,我们可以去附近的购物中心看看。我以前看医生的时候看起来很伤心,但是现在我觉得很放松。”“我经常想出国,最怕突然生病。在国外看病太麻烦了。有时约会持续一个月,而不是轮到我康复。自从“徐惠云医院”成立以来,我已经能够及时了解许多突发疾病的应对措施,我的工作也更有保障了。”“我的腿脚不方便,每次去配药,总是麻烦我的孩子。现在,我用手机和医生沟通很好,我可以选择把药送到我家门口,非常方便!”.....在“医学协会”运作的一年里,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新医学模式带来的便利。不仅患者受益,而且徐汇医院和社区医院医务人员的医疗能力和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周伟说:“我希望我们的医学会能够成为上海医疗行业的一个自由贸易区,为全国医学会的建设提供一个可复制的‘上海模式’,造福全国人民。”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徐汇一年365万步走出“医联体”创新路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37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