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137字,读完约15分钟

复兴公寓,现位于徐汇区复兴中路1331号,被上海市民称为“黑石公寓”。这座建筑建成已经一百年了。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虽然上海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相关部门的精心修缮和保护,这座建筑不仅依然坚固,而且越来越充满活力。

然而,尽管我们对它的结构、材料、技术和风格有很好的了解,但我们对住在这栋建筑里的人和建筑里发生的事情却知之甚少。事实上,这些“人”和“物”可能是历史建筑的灵魂。

描述:复兴公寓看起来像今天

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复兴中路1331号的复兴公寓,以其宏大的规模、精致的设计和丰富的历史积淀,成为上海现代城市建筑的经典和重要研究对象。

该建筑建于1924年,是一座6层钢筋混凝土建筑。折衷风格,主立面对称,底层有一个超大门廊,由简化的科林斯式双柱支撑,装饰有丰富的古典主义。门廊的顶部构成了一个大平台,它的形状由三个弧形组成。建筑立面中间的墙是弧形的,屋顶中间的弧形山墙和装饰表现出巴洛克风格。

探寻徐汇文脉 黑石公寓的故事

民国时期,这座建筑曾被称为“花旗公寓”,1949年后改名为“复兴公寓”,但现在上海人更愿意称之为“黑石公寓”。

复兴公寓作为上海现代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深受市民喜爱。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历史资料和相关研究,许多悬而未决的历史疑问仍然笼罩着这座建筑。

“花旗公寓”、“黑石公寓”和“复兴公寓”

虽然复兴公寓是复兴中路1331号的正式名称,但许多市民和历史爱好者仍然喜欢把这栋楼称为黑石公寓,所以后者比前者更出名。如果复兴公寓因位于复兴中路而得名,黑石公寓的名字在哪里?

“黑石公寓”这一最常见、最流行的说法的由来是,“这座建筑之所以被称为黑石公寓,是因为它的墙壁和一些部件是由黑石制成的。”显然,这种说法在视觉层面上很难让人信服,在文学层面上也很难找到有力的证据来支持它。由于该建筑是由美国华侨投资建造的,为了梳理其命名历史,有必要先弄清该建筑的英文名称。

探寻徐汇文脉 黑石公寓的故事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直接的方法是在20世纪20年代出版的上海西部报纸上找到拉斐特路1331号(现复兴中路)的相关信息。经调查,可以确认在这个地址有一座名为"黑石公寓"的建筑。如果照字面翻译,那就是黑石公寓。相比之下,可以看出,将复兴中路1331号称为黑石公寓并没有太大的疑问,这个问题似乎已经解决了。但是黑石公寓是1331号楼的官方中文名字吗?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显然需要更多的文件来证明。

探寻徐汇文脉 黑石公寓的故事

按照同样的方法,我们发现黑石公寓这个名字出现的时间远远晚于复兴中路1331号的竣工时间。它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出版物上,是在1951年由《大公报》编辑出版的《新上海手册》中。此后,黑石公寓出现在1956年重印的《上海——冒险家天堂》。这是迄今为止我们发现的两个黑石公寓的最早起源。至此,复兴中路1331号大楼竣工已近30年。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1938年和1946年版的《上海——冒险家的天堂》中,作者并没有使用黑石公寓的翻译,而是使用了“bs公寓”来指代它。据推测,黑石公寓可能不是民国时期黑石公寓的标准中文译名,而是1949年后直译的名字。

探寻徐汇文脉 黑石公寓的故事

那么在1949年之前,上海人到底把这座建筑叫做什么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继续从地址信息入手。通过查找中西方文献中的“1331拉斐特路”和“1331拉斐特”等相关信息,我们可以发现这里的中文名称是“花旗公寓”和“百思东公寓”。此外,在《申报》等报纸上还有一个常见的地址,即“拉斐特路1331号”。至于复兴公寓这个名字,最近才出现。

探寻徐汇文脉 黑石公寓的故事

可以推断,复兴中路1331号楼与民国时期的许多西式公寓和房屋一样,可能没有标准的中文译名。它的命名经历了从花旗公寓到黑石公寓再到复兴公寓的过程。虽然黑石公寓不是官方名称,但它是最著名的一个。

神秘的“黑石先生”

复兴公寓的另一个未解之谜是谁创造的?由于缺乏资料,现有的上海建筑史研究基本上没有提到这个问题。据笔者所见,《上海——冒险家的天堂》是一部罕见的介绍这一问题的书。根据这本书,复兴公寓的创始人是一位名叫黑石的美国传教士。作者还透露,黑石通过传教工作从美国收集了大量财富,并通过在上海投资将这些财富转化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在这本书里,“黑石”是一个完全消极的角色。

探寻徐汇文脉 黑石公寓的故事

关于“黑石”的另一条信息来自1924年6月出版的《华北好消息》。通过这个简

根据你的报告,我们知道黑石先生的英文名字是j.h .黑石。关于黑石最详细的信息来自一份调查报告。该档案创建于1942年,简要描述了复兴公寓和黑石。黑石公寓建于1924年,主人是美国百万富翁黑石,积极从事美国传教士协会的传教活动。

探寻徐汇文脉 黑石公寓的故事

随着史料的增多,“黑石”的形象越来越丰满,但一系列的谜团仍未解开:这个黑石先生是谁?他是哪里人?他和现代上海是什么关系?实际上,把j.h .黑石逐字翻译成“黑石”是不准确的。他还有一个中国名字,不仅是复兴公寓的创始人,也是近代传教士历史上的一个著名人物。

探寻徐汇文脉 黑石公寓的故事

黑石,全名詹姆斯·哈里·黑石,1879年出生于中国,是美国-以色列美国协会的传教士。他的父亲也是名传教士,名叫威廉·修金·布莱克斯通。

宋世利的父亲被认为是弥尔顿·斯图尔特福音派的创始人和第一任主管。该基金旨在促进和资助犹太团体的传教活动。宋丽莉于1906年来华传教,长期活跃于宁沪两地。

1917年,宋成为基金在中国的负责人。同年,他向南京金陵神学院提议,双方共同成立圣经学院,经费由Situ基金提供,日常运作由双方各派五人组成董事会管理。宋世利还承诺,Situ基金将在新成立的学院投资10至15年,但这一合作因各种原因于1920年终止。

探寻徐汇文脉 黑石公寓的故事

斯图亚特基金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促进和资助基督教在犹太人中的传播。1919年,宋合理地去了河南开封,在那里他寻找并遇见了犹太后裔。这一事件引起了当时上海西方报纸的广泛关注。据报道,当时开封有200多名犹太教徒,但其中只有40人最终合理地见到了宋,包括所谓的七姓首领。会上,每个人都拿到了一本《圣经》。然而,由于缺乏组织和相互联系,参与者缺乏积极性,宋世利在开封的活动并不成功。

探寻徐汇文脉 黑石公寓的故事

1924年,宋世利在上海拉斐特路1331号投资建造了黑石公寓。由于缺乏信息,无法确定他何时离开中国。但可以肯定的是,宋丽莉是在1938年回到美国的,从那以后就没有再找到回到上海的记录。1965年,宋丽莉在美国去世,葬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机。

探寻徐汇文脉 黑石公寓的故事

打造“最豪华的酒店”

大约在1920年,上海几乎没有高层公寓。现阶段,此类建筑主要集中在静安寺路(现南京西路)、豫园路、海格路(现华山路)、拉菲德路等。,这是人口稀少和空开放的郊区。

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地价的上涨和技术条件的成熟,上海的高层公寓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高层公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名人,如碧卡迪公寓(现衡山宾馆)、吉雅公寓、皇家公寓(现淮海大厦)、光明公寓、道费南公寓(现建国公寓)、自由公寓、麦琪公寓等。

探寻徐汇文脉 黑石公寓的故事

1924年,当宋合理地计划建造黑石公寓时,他的目的可能不仅仅是建造高层公寓,而是建造上海乃至中国最大、最豪华的酒店。早在公寓建成之前,《华北新闻》的一些早期报道就详细披露了正在建设中的复兴公寓的先进设施和豪华程度。

探寻徐汇文脉 黑石公寓的故事

根据设计方案,该建筑将包含31个套房,包括20个大套房,有4个房间,厨房和储藏室;有3个中型套房,有3个房间,还有厨房和储藏室。此外,还有8个小套房,配有客厅、卧室、浴室和厨房。所有卧室都将建有带热水和冷水的浴室。厨房配有冰箱、煤气炉和小型洗衣设备。

探寻徐汇文脉 黑石公寓的故事

为了满足客人的需求,公寓还设有四季恒温游泳池、餐厅和舞厅。在大楼的顶层有一个屋顶花园,可以俯瞰附近的大部分地区。

室外,还有3个网球场和12个停车库。在服务方面,如果客人需要,公寓还可以提供餐饮。

描述:黑石公寓租金广告《大陆日报》,第8版,1925年10月17日

事实上,复兴公寓建成后,其先进豪华程度甚至超过了《华北新闻》的报道。除了公开的设备和服务,公寓还提供电梯、中央供暖和仆人服务,宋世利甚至还雇佣了一名外国管家。

由于优雅的环境和先进的设施,黑石公寓在1925年的租房广告中简单地打出了“中国最好的公寓”的旗帜:

中国最好的公寓。你可以带着包住,或者在空房间租。网球场、游泳池和舞厅免费开放。还可以提供宴会服务和广播服务。租金适中,地址位于黄金地段。

由于条件过于奢华,复星公寓在确定税率时被列为“酒店”而非“公寓”,导致税费增加,引发了公寓与房管局之间长达20年的反复博弈。

1938年,宋丽莉回到美国。这时,一个名叫安德森·古斯塔夫·阿道夫的瑞典外星人负责管理这套公寓。虽然他不是美国人,但他已经皈依了美国基督教组织,并积极参加了“上帝集会”的活动。根据现有资料,安德森从1938年到1942年管理公寓,他的职责包括:负责公寓的日常运作;收取租金;把租金寄到美国帕萨迪纳的宋丽莉。

探寻徐汇文脉 黑石公寓的故事

抗日战争爆发后,复兴公寓的设施和服务不如以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超过一半的房间缺少家具,房客不得不自带家具。公寓之前引以为豪的各种高质量服务被取消了一点点,餐厅被挪作他用,仆人被解雇了。由于缺乏餐饮服务,几乎每个房客都不得不雇佣自己的仆人。

探寻徐汇文脉 黑石公寓的故事

1942年,经警方调查,复星公寓除了居住外,不再为住户提供任何服务,从一个豪华酒店(尽管业主从未承认)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公寓,甚至是一个普通的出租房。因此,公共管理局将其税收减少了10%,从而结束了双方之间的长期博弈。

探寻徐汇文脉 黑石公寓的故事

多样化功能

毫无疑问,这么豪华的公寓租金一定很高。据档案记载,1925年复兴公寓的价格分为九个等级,从每月50两到152两不等。其中,最便宜的租金是51号房,每月50两,但整个公寓只有一个房间。最贵的是23号、25号、33号、35号、43号、52号和53号房间,月租152两。

探寻徐汇文脉 黑石公寓的故事

虽然价格很高,但公寓里并不缺少住户。居住在上海的大量外国人构成了上海的主要客户群体,包括美国人、英国人、荷兰人、俄罗斯人、法国人、瑞士人和德国人。此外,由于其美国背景和教堂背景,该建筑已成为美国侨民和宗教人士的主要聚居地。

探寻徐汇文脉 黑石公寓的故事

1927年6月,美国驻南京领事戴维斯从南京来到上海,并住在这间公寓里。1930年8月,比肖夫船长、他的妻子和三个孩子来到上海接管美国长江巡逻船“图图伊拉号”,他们也住在这个公寓里。美国教会的成员,尤其是卫理公会教徒,是这里的常客。

探寻徐汇文脉 黑石公寓的故事

复兴公寓作为功能齐全的大型酒店或公寓,不仅具有基本的居住功能,还承担着展览、会议、庆典等现代酒店的社会功能。1925年,大楼建成后不久,年轻的美国画家拉尔夫·朗特里举办了一次艺术展。

作为一名画家,兰利似乎并不出名,但他是东西方艺术交流中的一位彻头彻尾的先驱。1899年,他出生在美国田纳西州,在达拉斯的南方卫理公会大学学习,获得历史和政治学学士学位。之后,他转向绘画,并在芝加哥艺术学校、达拉斯艺术学院和其他机构学习。1924年,他踏上了远东之旅,来到中国和日本学习东方绘画。

探寻徐汇文脉 黑石公寓的故事

作为一名南方卫理公会大学的毕业生,兰利自然住在上海复兴公寓。他的艺术展于1925年11月11日至11月14日在公寓的25号房间举行,每天下午3点到6点。

此次展览可能是该建筑建成后的第一次艺术展,引起了当时上海媒体的关注。不仅西方媒体《大陆日报》报道了此事,就连《申报》也发布了此次展览的消息。

描述:1926年2月23日,“美国大学妇女联合会”研讨会照片《大陆日报》1923年2月28日第4版

除了展览,举行会议也是这个公寓的一个重要功能。1926年2月23日,一个特别的研讨会在大楼的会议厅举行。会议由美国大学妇女协会发起,旨在讨论男女平等权利。

熊茂婚姻与黑石公寓

描述:《上海时报》关于宋合理开封之行的报道,《上海时报》,1919年12月15日,第8版

作为上海规模较大、设施优良的大型公寓,复兴公寓聚集了来自各行各业的重要人士。除了上面提到的外国人,这套公寓也很受中国人的欢迎。在众多的中国居民中,北洋军阀政府总理熊希龄是最著名、最能讲故事的一个。

描述:熊希龄毛彦文结婚周年纪念照片《毛彦文:往事》,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71页

熊希龄,字秉三,湖南凤凰人。生于同治九年(1870),光绪年间学者。辛亥革命后,他担任首席财务官和内阁总理,后来脱离政治参加慈善活动,创办了香山慈幼院。

熊希龄经历了三次婚姻。第二任妻子死后,熊希龄于1935年娶了才女毛彦文为妻。熊与毛的婚姻是私事,但由于两人都是社会名流,熊曾担任总理,而毛是复旦大学和暨大大学的教授;第二,由于毛彦文的爱情道路相当坎坷,他与朱君毅、吴宓有着情感纠葛;第三,由于熊茂的风流韵事颇具故事性,据说熊希龄为了赢得毛彦文的芳心,把蓄了几十年的长胡子剃掉了。因此,在报纸的帮助下,他们的恋情逐渐演变成一个被“吃瓜人”反复消费的热门话题。

探寻徐汇文脉 黑石公寓的故事

熊茂的婚礼于1935年2月9日在西藏路的木尔堂举行。那一天,多达500名嘉宾出席了仪式,所有党、政府、军事科学和黑人和白人的“被抨击的大亨”都出席了。

据《申报》介绍,出席的嘉宾有黄炜、李石曾、、潘公赞、何耀祖、刘洪生、、钱心智、、王、林康厚、张、董先光、张守勇、唐守民、梅兰芳、杜、等。

婚礼后,两人在四川北路新雅餐厅举行了一场宴会。为了避免新房子惹麻烦时可能遇到的尴尬,他们在新婚之夜住在外滩的钟会酒店。新房子位于复兴公寓,当时被称为花旗公寓。

描述:《申报》报道了熊希龄在毛彦文的婚礼,《申报》,1932年2月10日,第14版

婚礼的第二天,熊希龄和毛彦文搬回了花旗公寓。他们的新房子位于三楼36号,申宝派记者去拜访他们。这个房间的月租金是148两,是二等房。有两个接待室,两个卧室,厨房和浴室,和一个男仆。除了酒店提供的设施外,马赠送的对联和一些著名的中西绘画也挂在新房子里。

探寻徐汇文脉 黑石公寓的故事

虽然年龄差距很大,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爱情。婚礼月圆之日,熊希龄画了一副《莲花湖双鹿图》送给新婚妻子,并题词:

在摇曳的绿色波浪中,衣服没有沾染灰尘。婀娜飘逸的白色,与世无争。两个小家伙没有猜测,两个小家伙不知疲倦地飞,所以他们忘记了他们的朋友。粉臭双颊,天生一对。

但是我觉得一万种柔情一般都是纯洁的。轻语迷人频陶醉,甜蜜时光忽然?长期的,长期的,年复一年的,而且如果时间不长,就花一辈子,呆在一起。

在花旗公寓度过了甜蜜的两个月后,他们搬到了吕班路巴黎新村19号。大概是错过了婚礼的美好时光,两人在结婚纪念日,又短暂地搬回了花旗公寓,和往常一样,熊希龄又给了毛彦文一句话:

新年

2月9日,也就是余和结婚周年纪念日,丙还是搬到了花旗公寓来纪念。

花旗翻了个身,当时衣服很暖和,人们都喝醉了。在玉镜台前的灯影下,浪翻云几次偷窥。如果你想羞羞答答地说话,你可以睡一觉,坐一会儿,但不要问晚上的事。一年很容易,但仍有回味。

就在昨天元宵节过后,成千上万的家庭庆祝春节。仍然回到双燕子,我回想起那个芬芳的鸟巢。玉种因缘,泥,你我,多年来都是个谜。几个学生已经学会了,雨很长。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婚后的幸福生活没有持续多久。1937年12月25日凌晨,熊希龄在香港突发中风,不幸逝世,享年68岁。这时,熊茂的婚姻已经三年没有完成了。从那以后,毛彦文一直独自生活,直到去世。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探寻徐汇文脉 黑石公寓的故事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33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