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90字,读完约4分钟

据《青年报》报道,昨天(4月29日),由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的一月访问活动进入了静安和浦东的社区。

大宁街

“桥梁”计划

入选中国十佳

在静安区大宁街社区服务中心,记者了解到静安区大宁街“桥”计划运作的来龙去脉,这是2018年民政部在社会救助领域的最佳创新实践成果。

据了解,大宁街静安区民政局试点的“桥梁”计划——多需求家庭综合服务项目被评为中国社会救助领域十大创新实践案例之一,位列前十名,是上海唯一入选的项目。

街道办副主任朱晖表示,“桥梁”项目——多需求家庭综合服务项目是一个以家庭、社区和预防为基础的综合社会工作服务试点项目,除政府援助外,还为辖区内多种困难家庭提供资源衔接叠加、情感支持、关怀替代、能力提升和社区融合等专业服务。目前,“需求发现机制、困境评估机制和多服务机制”已经初步探索出来,对实现“精准扶贫、专业扶贫”的救助目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月一访”活动走进静安和浦东社区

“我们这条街有235户人家,每月279人,这个数字在整个地区都不多。然而,在日常救助中,一些边缘困难家庭和多重特殊困难家庭中有大量的人,这些群体得到的帮助有限,因为他们处于政策的边缘。如何解决这些多重困难家庭的实际需要,为他们提供专业、方便和可持续的服务,是救援工作的重点。”朱晖表示,自2008年以来,大宁路街道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委托专业社会组织为社区中的部分边缘人群开展了“慈善蓝债”、“拥抱生活”、“多需求家庭综合服务”等救助项目,为该地区500户贫困家庭和个人提供了服务。

“一月一访”活动走进静安和浦东社区

据了解,该项目通过“家庭主动求助、邻里守望互助、社区特别关注”三项措施,尽早发现社区内多个处于困境的家庭,避免了被动的“后处理”模式。在家庭层面,通过频繁的家庭访问、政策信息输入服务等方式积极寻求帮助。家庭主动求助意识增强;在邻里守望帮扶层面,通过邻里帮扶网络的建立和建筑领导的定点关注,可以实现邻里帮扶的一级预防网络;在社区层面,建立多困难家庭数据库,定期与居委会、救助社工等救助系统进行沟通和信息共享,形成多主体关注多困难家庭的网络格局。

“一月一访”活动走进静安和浦东社区

“以前,一些来自困难家庭的学生感到非常自卑,但是在参加了我们的计划之后,一些孩子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昂着头走路。我也会主动问候陌生人。”这些变化让朱晖感到欣慰。

大宁社区服务办公室主任王雅静表示,孩子们需要开阔眼界,形成良好的人际互动,从而向家人释放积极的能量。

朱晖说,他们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优势,建立了以社区居委会、社会工作机构和政府部门为主体的综合服务网络,开展了以联合救助、综合服务、持续扩容和应急预案为目标的深度个案管理服务,以降低家庭风险,减少或减少风险造成的危害。

“一月一访”活动走进静安和浦东社区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深入家庭开展综合家庭服务,社区邻里构建支持网络,将家庭困境的主体由单个家庭主体承担的模式转变为政府、非营利组织、社区邻里和家庭等多个主体共享的两难分配模式。实现早期发现、主动服务、降低风险和功能恢复的服务目标。

“一月一访”活动走进静安和浦东社区

沪东新村街

缔约方成员的"微愿望"活动

帮助精确救援

所谓“微愿望”,是指许愿人渴望的愿望,仅靠个人能力一时难以实现。“微愿望”是一个最早出现在微博上的网络热门词汇。在互联网平台上,每个人都可以张贴小小的愿望,帮助他人实现梦想。在浦东的公益关怀实践中,“微愿”活动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思想,颠覆了传统节日期间走访穷人、求助慰问的方式,通过凝聚社会力量、唤醒公益意识、传递人文关怀,进一步推进了社会治理。

“一月一访”活动走进静安和浦东社区

自2014年7月起,浦东新区在沪东新村街道开展了八季“微愿”征集和诉求活动,利用互联网的传播特性,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益行动,打造了一个有形、有趣、有效的党建创新载体,共实现愿望956个,受益者5000多人,为增强党在社会建设中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16年以来,区委组织部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微愿”公益活动,将爱心的种子从“沪东小苗圃”培育成“全区大森林”,用微愿点燃社区爱心,将“MoO”小区变成了城市“天堂”,形成了“公益工程的样本”。

“一月一访”活动走进静安和浦东社区

据沪东新村街相关负责人介绍,“微愿望”项目不同于政策援助。在不突破原有政策支持的前提下,根据家庭和困难人群的实际需求,坚持分类政策和精确救助,加强机制和信息支持,促进供需精确对接,共建幸福家园。在网上,依托覆盖全区大部分分散村庄的“家园之门”服务站,进行需求抽取,促进微愿望项目的形成。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一月一访”活动走进静安和浦东社区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25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