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81字,读完约3分钟

要注意垃圾分类,为了打赢这场持久战,上海需要动员全社会,硬件改造也是必要的。然而,对于位于市中心的老城区隔间区,也就是空的有限空间,无论是建造新的垃圾桶房还是腾出一块土地作为可回收的中转站,都存在不小的问题。那么,他们是如何解决的呢?

静安老城厢解垃圾分类硬件改造难题

枝江中路660弄前沿街的这个亭子,每天早晚都会被改造成生活垃圾分类的定期投递点。以前,这个地方曾经是一个大型的铁垃圾箱。由于小区内没有垃圾箱(上图/洪焕全:枝江中路660弄),居民会在这里扔垃圾,分类既不美观也不有效。考虑到社区中没有地方可以增加一个箱型房屋,街道利用大铁箱的位置创造了一个多功能的空房间:垃圾运送时间与居民协商确定,环卫部门将水桶送到门口,并派志愿者引导;在其他时段,在桶被移走和清洁后,低凳被放下以供行人休息。这时,居民扔垃圾的尴尬得到了解决,街道上也出现了一道风景。

静安老城厢解垃圾分类硬件改造难题

该社区的居民告诉记者:他们过去常常被扔在门口的任何地方,任何地方,任何角落。现在好多了。它相当好而且干净多了。

据了解,保山路有75个住宅区,其中近30%是像枝江中路660弄这样的沿街开放式住宅区,而空的公共空间极其有限。为此,走访和调查了街道,最后在这些社区周围,通过改造街道上的垃圾箱,设立了17个定期投递点。源头削减取得了显著成效,平均每天有近40桶湿垃圾和近20桶可回收材料。

静安老城厢解垃圾分类硬件改造难题

静安区宝山路街道之江中路294弄小区党支部书记徐雨香说:经过两个多月的运行,效果非常好,分类准确率至少可以达到90%。

这个位于海防路的智能可回收中转站占地面积只有10多平方米,面积小是中心城市可再生资源回收站布局中常见的问题。为此,街道充分利用了原场地的高度,将立体车库的模型复制到可回收货架上,通过自动化设备将从源头接收的可回收物品按类别放入相应的容器中临时存放,有效提高了空房间的利用率。

静安老城厢解垃圾分类硬件改造难题

静安区江宁路街道可回收物品转运站负责人蒋益南告诉记者:如果不使用货架,只能堆放物品,然后滑下,基本上只能达到一楼的高度。现在我们用这个架子,空房间的利用率是原来的两倍多。

社区中的可回收物首先在这里被驳船运输,然后被送到分配场进行处理,这大大减少了收集者的时间和劳动力成本。经过两个多月的试运行,可以实现辖区内近20吨可回收材料的日常流通。

回收商王安平说:这样更方便、更省时。它曾经被送到很远的地方,15公里以外。现在方便了。直接送到这里。社区来这里非常方便。只需步行几分钟。

据市绿化市容管理局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2万个分拣投递点的标准化改造,建成近1万个可回收服务点和144个中转站...这个城市的整个垃圾分类系统建设正在快速有序地进行。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静安老城厢解垃圾分类硬件改造难题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23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