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86字,读完约4分钟

据黄浦区新闻报道:7月4日,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上海市黄浦区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报道了近三年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审理白皮书,分析了医疗纠纷案件的一些新动向。

隔离音频交叉询问

有效保护评估人员的权益

“医生有两个痰培养的命令,但最后都没有执行。如果它们得以实施,是否比经验治疗更有用?”今年4月2日下午2时,在上海黄埔法院215庭,一起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的原告律师正在通过远程音频连接询问出具医疗鉴定意见的专家。

黄浦区法院发布医疗纠纷审判白皮书

“痰培养需要医生和患者的配合,有必要停用抗生素3天。当时,病人的情况不能停止使用抗生素。”与此同时,法庭外隐蔽的证词室里的鉴定人员实时回答了律师提出的问题。

据悉,此案是上海首例对问题专家采取隔离音频质证措施的案件。根据白皮书,近年来,医生和病人都申请鉴定人出庭作证,法院通常允许鉴定人出庭作证。然而,在实践中,医患之间往往存在激烈的矛盾,医学专家往往担心出庭作证,不愿出庭作证。

黄浦区法院发布医疗纠纷审判白皮书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上海黄浦法院尝试探索利用隐证制度进行音频质证。在采用这种方法的第一个案例中,病人申请一名专家在审判前出庭作证,以接受询问,但法官决定使用音频询问,以确保专家的人身安全。

“通过采取隔离音频质证的措施,不仅充分保护了医患双方的诉讼权利,而且最大限度地保护了鉴定专家的安全,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黄浦区法院副院长陈建伟说。

美容整形外科医疗纠纷

很难确定数量增加的原因

2016年2月,表演专业的小文为了让自己的鼻子看起来更漂亮,去一家整形诊所做了隆鼻手术。考虑到小文将来会从事表演艺术,她化名为“王雅雯”,在门诊部做了手术。

小文没想到的是,由于术后感染,她的鼻子萎缩变形,几乎毁容了她正常的脸。为此,她起诉法院,要求赔偿总额超过30万元,理由是门诊部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犯了错误。

然而,在庭审期间,很难核实小文的身份。门诊部坚持说她从来没有接待过小文,所有的病史资料只有“王雅雯”,所以小文不能证明她是“王雅雯”。

“一些美容和整形医疗服务涉及个人隐私,因此一些患者不会使用真实的身份信息寻求治疗。大多数私人美容和整形医疗机构并不以尊重病人的个人隐私为由来确定病人的真实身份。”陈建伟副院长承认,当患者使用化名引发医疗侵权纠纷时,部分医生否认诉讼主体合格,患者提供的病历资料和医疗费用支付凭证不能反映患者的真实身份信息,给法院的审理带来困难。

黄浦区法院发布医疗纠纷审判白皮书

最后,在案件审理过程中,通过笔迹鉴定,专家意见确认手术同意书上的签名“王雅雯”是小文签署的。同时,结合一系列其他证据,门诊承认小文做过整形手术,并同意承担赔偿责任。

白皮书指出,一些民营美容整形医疗机构存在经营管理不到位、从业人员流动性大等医疗管理问题。,导致患者病历缺失和不完整以及无法追踪的医疗产品。一旦医患之间出现医疗侵权纠纷,大多数患者就无法有效地修复证据,面临相应的诉讼风险。

黄浦区法院发布医疗纠纷审判白皮书

医患纠纷的非诉讼解决方式

多方联动调解机制发挥着明显的作用

由于医疗纠纷专业性强、复杂,案件审理周期一般较长,近30%的案件审理周期超过6个月。如何更方便快捷地解决冲突和纠纷?白皮书指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医疗调解委员会”)作为专门调解医患纠纷的行业和专业人民调解组织,在解决医患纠纷中发挥着重要的“缓冲地带”作用。

黄浦区法院发布医疗纠纷审判白皮书

白皮书显示,2015年至2017年,黄浦区医委会成功调解251起案件,要求黄浦区法院确认调解协议的有效性,区医委委托调解47起案件,大量医患纠纷在初期得到解决。

同时,黄浦区法院与区司法局、医调委、医学会、医院共同建立了多方联动调解机制,积极推进诉前调解、人民调解、行业调解相结合的多元化医患纠纷调解体系,并以“黄浦区医患纠纷对接调解室”为平台,在庭审前端解决医患纠纷。据统计,近三年来,黄埔区法院医疗纠纷调解和撤诉案件占近60%,有效地发挥了诉前医患纠纷调解的积极作用。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黄浦区法院发布医疗纠纷审判白皮书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14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