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71字,读完约3分钟

东方记者黄立春。11月9日报道:昨天下午,2016年“金山卫杯”长三角田民歌邀请赛在金山文化中心举行,现场响起了阵阵带有浓郁方言特色的歌声。来自海宁、嘉善、江苏、吴江、常熟、阳澄湖镇、苏州、金山、青浦、松江、奉贤等地的田团队。,再现了在山里工作时歌唱和平的情景。

田山歌的未来在哪里?江浙沪专家共话"传承与发展"

描述:“长三角田邀请赛”表演现场(庄毅摄)

当观众沉浸在民歌的原始旋律和意境中时,江浙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领导、民歌的传承人、音乐家、民歌专家和民间顾问围绕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乔建中认为,对田的继承和保护应坚持三个“把握”。第一,要操方言,而唱普通话的不是田松山;第二,我们必须保持歌唱的方法,这必须得到人们的认可;第三,我们要保持即兴创作,表演者要善于根据场景即兴创作。保留这三点是保留田民歌的基础,再谈后续发展。

田山歌的未来在哪里?江浙沪专家共话"传承与发展"

描述:“长江三角洲天山歌的传承与发展”文化论坛

目前,音乐行业混进了风、摇滚、昆曲、交响乐和歌唱,BLACKPINK频频出现。有人认为田可以用摇滚乐来试试。针对这些现象,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嘉善县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韩金梅认为,尝试创新并非不合理,但作为一首代表一方水土文化的传统民歌,其创作者应考虑公众的认同,既要注入时代精神,又要顺应主流审美潮流,同时又不能脱离与农耕习俗的“同一株”。

田山歌的未来在哪里?江浙沪专家共话"传承与发展"

田野民歌是指在水稻和稻田的生产劳动中传播的一种民歌,主要表现水稻生产和农耕生活。史料表明,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当最初的水稻种植农业在太湖流域产生的时候,包括上海在内的整个吴越地区就已经萌芽了田的雏形。祖先们一边耕田、插秧、插秧,一边唱着高亢悠扬的民歌,表达着对丰收的愿望和憧憬。

田山歌的未来在哪里?江浙沪专家共话"传承与发展"

田民歌作为一种草根性很强的民间音乐样式,主要依靠师徒或亲属间世代相传等群体性的社会传承。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耕作方式的改变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曾经丰富多彩的民歌逐渐衰落。

不救人就意味着死亡!近年来,吴语区部分乡镇的江浙沪相继启动了田的保护规划,探索有自己特色的传承与发展之路。目前,江苏吴江徐璐民歌、江苏常熟白猫民歌、浙江嘉善田歌民歌和上海青浦田民歌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上海金山卫田被列入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田山歌的未来在哪里?江浙沪专家共话"传承与发展"

据了解,金山卫镇通过创作和演出情景喜剧《田韵金山卫》,以老歌新词将传统剧目改编成广场舞《金山卫是个好地方》,并采取田入校、进社区等措施,关注"老、中、青"三代人的不同利益,使古老的田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田山歌的未来在哪里?江浙沪专家共话"传承与发展"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104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