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50字,读完约4分钟

据《黄浦区新闻》报道:这项为期三年的行动计划打破了垃圾分类和减量化之战的记录

黄埔区生活垃圾分类还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今年以来,区绿化市容局深入基层、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摸准真相,发现问题,整理出问题清单:

条块分割协调的联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各区块之间缺乏紧密合作,这就容易产生空白区的垃圾分类管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进度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垃圾分类和减量化工作的整体推进。

需要进一步发展收集、运输和处置的配套设施。由于明显的二元结构、人口密度高、空房面积有限等因素,黄浦区难以获得区级公交车站、分类车辆停车场等硬件配套设施。区域内运输主要由小型收集运输车辆进行,各类垃圾到码头处理点的运输距离较长,对分类物流系统的运行有一定的影响。

黄浦实行三方共治 让“要我分”变“我要分”

废物来源分类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加强。一些物业公司对垃圾分类知之甚少,没有按照分类要求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和储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居民垃圾分类“绿色账户”仍存在开卡率低、活动不充分、销售点少等问题。整体活跃居住区相对集中在中档居住区,数量较少。

针对这些问题,黄浦区在调查的同时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一套全面提高垃圾分类有效性的对策,逐步让单位和个人从“我想分类”转变为“我想分类”。

为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今年6月,黄浦区发布了《黄浦区垃圾分类减量化和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7月召开了黄浦区生活垃圾分类推进会议,8月成立了黄浦区。垃圾分类减量化推进工作联席会议,11月,全区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率先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吹响了垃圾分类减量化战斗的号角,全区垃圾分类减量化工作不断深入开展

黄浦实行三方共治 让“要我分”变“我要分”

与此同时,全区逐步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公民为主体、专业力量运作的三方治理模式。结合城市精细化管理,联动“三美”,创建“食品安全城市”和“文明城市”等。加强行业指导,打造垃圾分类“黄埔模式”。坚持不懈地做好垃圾分类工作,采取多种措施克服工作中的障碍和困难,使垃圾分类成为黄埔市民的习惯和共识,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新时尚。

黄浦实行三方共治 让“要我分”变“我要分”

垃圾分类的全过程包括五个环节: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中转和分类处理,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不可忽视。为实现从纵向到横向全过程综合监管的目标,黄埔建立了联合执法机制,坚持“街区联动、街区为本”的原则,坚持转移管理重心,实施街道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联席会议制度,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开展日常巡查、指导和监督。 充分发挥会员单位的作用,对拒不分类、长期不到位的单位和住宅物业开展联合执法行动。 垃圾分类效果显著的社区分拣员、志愿者、居民委员会和物业公司应做好奖励和宣传工作,充分发挥绿色账户的激励作用,调动本地区各方参与垃圾分类减排的积极性。

黄浦实行三方共治 让“要我分”变“我要分”

垃圾分类的难点在于基层,亮点在于基层。为了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分类的全覆盖,有必要动员全社会的参与。一方面,黄埔区通过邻里宣传、自觉维护和相互监督,充分发挥居民区的自治性,促进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扩大居民的知晓率,从而提高居民日常分类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我们与共青团委员会、区妇联共同开展公益活动,鼓励公益社会组织参与日常垃圾分类工作。通过提供平台和空房间,更多的社会力量可以帮助居民练习垃圾分类。

黄浦实行三方共治 让“要我分”变“我要分”

今年以来,黄浦区大力加快配套设施建设。一方面,通过合理布局和选址,加快垃圾转运、分类和处置场的建设;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安装小型加压站,提高垃圾处理能力;鼓励单位设置废物生化处理装置,从源头上减少废物。另一方面,区绿化和市容部门也在积极部署各种垃圾收集和运输车辆和配套停车场,以提高垃圾运输能力;加快推进居住区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系统“两网融合”,推进“两网融合”中的资源回收点和站场建设,使垃圾分类“软硬件”跟上。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黄浦实行三方共治 让“要我分”变“我要分”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13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