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61字,读完约3分钟

中新网石家庄7月31日在美国纽约、洛杉矶、华盛顿、日本东京等地举办了个人画展。 作品被新加坡、美国、日本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收藏……40多年来,郝友友漂洋过海,将画作文化和中国民间风土民情带到了海外。 用心创作木制品的“守艺人”有着“不能把画稿连根拔起”的信念。

图为邓友友的事业台。 回答者的提供图

一块木板,一根烙印。 31日,进入河北石家庄的邓友友的画室,67岁的画艺人拿着灼热的烙笔,在木板上集中、轻、重地慢慢画。 笔尖触摸木板时发出“嗞”的声音,伴随着一缕青烟,板上的立体轮廓逐渐显现出来。

图为邓友友的画商。 回答者的提供图

“火针刺绣”是传承千年艺术的产物,烙者以火为“墨”,手握烧焦的特制烙笔,在物体上烧伤了碳化程度丰富的水平和色调,独特的绘画妙技,保持了从中国传来的绘画写实风格,西洋画

图为邓友友正在创作中。 回答者的提供图

烧灼不是一天之功。 1975年,邓友友与绘画艺术结缘,义无顾氏投身于绘画学习,构思、材料选择、稿子开拓、熨斗、研磨……扎实有绘画基础的邓友友从绘画基础技术中学习,自行摸索,逐渐成才。

“绘画创作不容易”郝友说,绘画讲究轻重缓急,增加浓淡,得到“铁笔”,控制停留时效性,对创作者的基础和创造性要求很严格,“力道和时机决定了绘画的质量,否则工作就会失败。

‘烙画’对艺水平要求严格,使很多人吃惊。 几年前,画作曾经没有市场,面临着传承人的困境。

“烙画产生于民间,是民间盛行的古老技术,体现了劳动人民朴素独特的艺术审美,只有活着才能谈传承。 ”。 因此,邓友友在国内外广泛召集学徒,他的手机里有几千名画作爱好者的微信,随时可以解决问题。 现在女儿和孙子也加入了传承。

除了传承,郝友友近年来一直在探索创新,“从以前开始就流传下来以水墨画为榜样,画风僵化”。 郝友改良了绘画风格,把从前流传下来的肖像画装饰风变成写实风,选择木质纤细紧凑的杨木作为画板,使画作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花色也更加丰富。

为了进一步拓展画作的审美,邓友友深入陕西、山东、河南等写生采风,从浓厚的生活气息中凝聚素材创作,乡村、田野、草堆等情景都是他灵感的源泉。 “中国民间风土的味道很珍贵,不知道哪个乡村石臼、灰瓦什么时候会被钢筋混凝土取代”他说想用木板留下这些,让子孙后代了解中国乡村的真正风貌。

没有人问津,各地开花,40多年来,邓友友一直保持着专注于绘画的工匠精神。 现在邓友友专心创作山水作品集。 他说自己最大的愿望是不断地探索,多做好作品,目的简单,世代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绘画艺术。 (完)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以火为“墨”的烙画“守艺人”:不能让烙画“断了根””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128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