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66字,读完约3分钟

中新网甘肃通渭9月7日主题:访问“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翰墨飘香助消灭贫困的妙笔生花画《小康》

中新网记者于晶

悠久的历史、独特的人文、淳厚的民风,就像甘肃省镶嵌在空中的灿烂明珠,美丽而不可思议。 “人的繁华在长安,世间书香在通魏”。 这是著名作家张贤亮访问通魏后的感慨,充分看到了通魏人对书画的热爱。

9月7日,记者进入“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亲身感受到魏书画艺术带来的无限魅力。

书画的传承在通渭县可以说历史悠久。 从公元前114年到现在,通魏县有2000多年的历史。 明清时期,许多通渭人在外面当官员,接触书画艺术后,欣赏书画,留下的习性也回到了故乡。 习字排练,书画收藏的气氛也逐渐传来。

折纸,剪纸,捻笔,研磨……看起来简单随和的动作,仅仅10多分钟,冯道的“赠洞十”就飞出了纸上。

写这个字的作者是通渭县农民书法家的代表,今年90岁的李济畅说:“从10多岁开始写字。 现在书法对我来说不仅改变了我的命运而且成为了我生活的习性。 ”。

甘肃通渭农家书法家的代表,90岁的李济畅写下冯道的《赠洞十》。 于晶摄

现在的传球被按上了浓浓的“书画”标签。 在这里,书画可以是很高的艺术追求,也可以是扎根于乡土,进入各自家的生活习惯。 “家里没有书画,不是通渭人”的形容决不夸张,这种气氛从通渭的第一步开始,总是伴随着。

魏县近50万人中,从事专业书画创作的人超过1万人,据了解,当地人盖新房子后,第一件事也不是买家具,而是把书画挂在墙上,向当地人寻求衷心的尊敬和喜欢。

“通渭人到处显示着他们精神的高贵。 虽然不会读大字,但不能不在中堂挂书画……不仅重视教育,还扩大到尊重复印件的程度,发展得难以想象书法的收藏。 ”。 著名作家贾平凹是散文《通魏人家》,这样评价通魏书画热。

采访中,发现不论家里贫富,家里都挂着书画作品。 在传球街上,找大部分路人,一谈书画就聪明了。

书画艺术的繁荣,促进了书画产业的迅速发展。 画廊一家其次,经营的品种也开始按专业分类配置,经营某专家的书画,某专家裱糊,某专家销售玉石印章和笔墨纸砚,有人拓展行业,将书画艺术融入锦帐制造技术,生意也非常受欢迎

现在,全县注册了文化产业、硬笔书法、收藏家、文房四宝、教育书画等13个领域协会。 67家快速发展文化公司,480家以上画廊,120家以上书画裱糊店。 书画年成交量达60万件,交易额达10亿元以上。

另外,连续9年举办书画文化艺术节,在贫困村开展书法、写意国画和书画裱装训练,实施书画文化扶贫工程,大力使书画产业摆脱贫困致富,推进乡村文明建设。 (完)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探访“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翰墨飘香助脱贫 妙笔生花绘“小康””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128413.html